美国作为曾经的汽车制造强国,其汽车产业受冲击是多种因素所致,工会罢工与进口车竞争是关键因素。20世纪50至7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崛起。以丰田为例,丰田推行精益生产模式,能有效控制成本与质量。1973年石油危机时,丰田卡罗拉凭借低油耗、高可靠性及亲民价格迅速占领美国市场。当时卡罗拉售价约2000美元,较同级别美国车便宜30%左右,且维修率低,保养成本一年可省约200美元,这使美国本土汽车销量大减。
1984年,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针对克莱斯勒公司发动罢工。此次罢工持续了近两个月,克莱斯勒的多条生产线被迫停产。由于汽车生产供应链复杂,整车厂停产导致零部件供应商订单骤减,密歇根州的一家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商,因克莱斯勒停产,产能闲置超50%,不得不削减员工,同时克莱斯勒也因无法按时交付车辆,失去大量订单,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占。
2019年,UAW对通用汽车发起为期40多天的罢工。罢工期间,通用汽车需向罢工工人支付罢工补贴,同时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后续与工会谈判中,通用汽车不得不提高员工薪资与福利,包括增加退休金、提升医保待遇等。据估算,此次罢工及后续福利提升,让通用汽车成本增加数十亿美元,单车成本上升约300 - 500美元,使通用汽车在与国外车企竞争时价格优势更弱。
2003年,UAW与福特汽车就岗位调整与新技术应用问题产生分歧,引发小规模罢工。当时福特正计划投入新生产线生产新能源汽车,以应对市场变化,但罢工导致项目进度延迟。新生产线启用时间推迟了约6个月,使得福特新能源车型上市时间滞后,错过最佳市场推广期,而同期日本车企的新能源车型已在美国市场站稳脚跟,福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节奏被打乱,市场竞争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