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中央特科“红队“首任副队长失踪,建国六十年后才查到下落

时光浅唱梦之绮 2024-12-16 10:43:24

1931年中央特科"红队"首任副队长失踪,建国六十年后才查到下落

1931年的上海,一位名叫陈三发的年轻妻子收到了丈夫最后一封家书。她不会想到,这竟成了丈夫连德生留给她的最后音讯。作为中央特科"红队"首任副队长的连德生,就这样神秘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他的妻子陈三发一直等待着,从青丝等到白发,从年轻等到老去,却始终未能再见丈夫一面。直到2008年,在建国近60年后,一份尘封已久的旧报纸才揭开了这位地下工作者的真实身份。

这位曾在上海滩出生入死的特科勇士,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工作者,他究竟经历了怎样惊心动魄的革命生涯?他为何会在1931年突然消失?在这消失的近60年时光里,他又经历了什么?

一、红色特工的崛起

1924年的上海,十里洋场繁华依旧。在英商电车公司的一辆有轨电车上,年轻的售票员连德生正熟练地穿梭在车厢之间。这份工作,他已经干了整整两年。

那时的连德生,还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售票员。每天清晨五点,他准时出现在电车站台,擦拭车厢、检查设备。等到第一批早起的工人登车时,他总是笑脸相迎,细心地为每位乘客找零。

一天傍晚,一位衣着普通的乘客在下车时悄悄塞给了连德生一份《向导》周报。这份由中共中央主办的刊物,成为了改变他命运的契机。

从那以后,连德生开始注意观察车上的乘客。他发现,有不少工人每天都要坐这趟电车去法租界的纱厂上工。这些工人的谈话中,时常提到工资太低、工时太长的苦恼。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连德生亲眼目睹了英国巡捕开枪射杀示威群众的场面。这一幕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不久后,他通过电车上认识的共产党员,开始参加工人运动。

上海总工会成立时,连德生被推选为分会委员。他开始利用售票员的身份,为地下党传递情报。那时的电车,成了革命者联络的重要通道。他们约定:当车上出现戴白手套的乘客时,就意味着有重要情报需要传递。

1926年夏天,连德生接到一项特殊任务。他要利用电车工作的便利,暗中观察英租界内巡捕房的人员调动。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每到周三下午,都会有一批便衣警察在某个路口集中。这个情报后来帮助地下党成功转移了一批重要文件。

工作出色的连德生很快被组织相中。1927年初,他被调离电车公司,正式进入中央特科工作。第一个任务就是保护地下党员在租界安全转移。他凭借对上海街巷的熟悉,成功帮助多位同志躲过敌人的追捕。

"四一二"政变后,形势急转直下。但连德生却表现得越发沉着。他设计了一套巧妙的联络方式:利用不同路线的电车交汇点作为情报交换地点,成功避开了敌人的监视。

1928年,在组织的安排下,连德生进入了中央特科"红队"。他很快就以沉稳干练的作风,成为了"红队"的骨干力量。短短几个月后,他就被任命为"红队"副队长。

从一名普通的电车售票员,到中央特科的重要干将,连德生用了整整四年时间。这期间,他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

二、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

1929年的一个深秋夜晚,上海法租界的一家茶楼里,连德生正在和一名线人会面。这名线人带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我党的一份绝密文件出现在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办公桌上。

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最近几个月,党内的多个秘密会议地点都被敌人准确掌握。一系列的巧合背后,必定隐藏着一个叛徒。

连德生立即开展了周密的调查。他首先梳理了近期所有泄密事件的共同特征,发现这些泄密的信息都与军委有关。这个发现让调查的范围迅速缩小。

通过在军委机关附近布置的暗哨,连德生注意到一个反常现象:军委秘书白鑫经常在深夜独自外出,而且每次都是在重要会议召开前后。更可疑的是,他总是绕着很大一圈路才到达目的地。

为了确认白鑫的真实活动,连德生安排了四组人马分别在不同地点盯梢。很快,他们发现白鑫每周都会在固定时间去一家西餐厅。那里经常出现一些形迹可疑的人。

经过两个月的跟踪调查,连德生掌握了确凿的证据:白鑫正是潜伏在党内的叛徒。但此时的白鑫已经警觉,准备逃往国外。

1930年11月11日,这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日子。白鑫在范争波的住处准备启程。连德生带领红队成员化装成各色小贩,在附近严密布控。

当天上午十点,白鑫在多名保镖的护送下走出门口。街边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几个小贩似乎为了生意起了争执。保镖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的瞬间,行动开始了。

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三分钟。当街边的小贩们重新恢复平静时,这个出卖同志的叛徒已经伏法。这次成功的"锄奸行动",为牺牲的同志们讨回了公道。

但白鑫案的成功并没有让连德生放松警惕。1931年初,他又收到一个重要情报:有人计划暗杀周恩来同志。经过调查,他发现叛徒黄第洪正在为国民党收集周恩来的行程信息。

时间紧迫,连德生立即展开行动。他先是通过可靠渠道向周恩来通报了险情,同时布置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让人故意在黄第洪面前透露了一个假的行程。

当国民党特务按照黄第洪提供的情报,在一家茶馆外布下天罗地网时,周恩来已经安全转移。这次失败让国民党大为恼火,黄第洪也因此暴露。

从白鑫案到营救周恩来,连德生带领的红队在上海滩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地下斗争。每一次行动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战斗,筑起了革命事业的铜墙铁壁。

三、神秘的身份转换

1930年末的上海,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中医每天准时出现在南京路的一家药铺。这位看似普通的老中医,正是连德生最成功的伪装身份之一。他在这家药铺坐诊的三个月里,成功建立了一个覆盖整个法租界的地下联络网。

这并非偶然。早在1929年,连德生就接受过一位前清宫廷戏班化妆师的特殊训练。这位老艺人教会了他如何利用特制的蜡膏改变面部轮廓,如何用药物暂时改变声线,甚至连走路的姿势都要因应不同的身份而变化。

在一次秘密任务中,连德生曾经连续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清晨是报童,午后是黄包车夫,入夜后又变成了码头工人。正是这种出神入化的易容术,让他能够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自如活动。

1930年春天,连德生接到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任务:策反国民党情报处的一位高级官员陈某。这位官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每周都要去一家特定的茶楼品茗。

连德生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把自己打造成了一位精通茶道的文人。他不仅背诵了大量的茶经典籍,还专门学习了江南各地的茶叶知识。很快,他就在茶楼里和陈某搭上了话。

通过一次次的茶艺切磋,连德生逐渐赢得了陈某的信任。在交谈中,他巧妙地引导陈某认识到国民党统治的腐败本质。三个月后,陈某主动表示愿意为革命事业效力。

这次成功的策反行动,不仅为党组织获得了大量重要情报,更打开了一扇通向敌人内部的大门。通过陈某的关系网,连德生又成功策反了多位国民党中下层军官。

1931年初,连德生在组织的支持下,创立了一个以古董商为掩护的情报站。这个看似普通的古董店,实际上是一个情报交换的枢纽。店里的每一件古董都暗藏玄机:青花瓷的位置代表接头时间,字画的摆放方式则暗示会面地点。

为了使这个情报站更加隐蔽,连德生还特意延请了几位真正的古董专家坐镇。这些专家虽然不知道店铺的真实用途,但他们的专业水准让这家店在上海滩很快打出了名气,成为了达官显贵常来光顾的场所。

这种以真实生意作掩护的做法相当成功。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特务,也很难想到这个生意红火的古董店竟然是一个情报站。通过这个联络点,大量重要情报得以安全传递,多位同志也在危急时刻得到了及时掩护。

但好景不长,同年夏天,一次意外的暴露迫使这个情报站不得不紧急转移。所有的古董在一夜之间被秘密运走,店铺也改头换面,变成了一家普通的茶叶店。而连德生,也在这次转移后,开始了他在中央苏区的新征程。

四、生死离别的抉择

1931年秋天,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被捕。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让整个地下党组织陷入了高度警戒状态。顾顺章掌握着大量党内重要同志的信息,一旦他叛变,后果将不堪设想。

事态的发展比预想的还要糟糕。顾顺章很快就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变节投敌,开始大量供出地下党员的情报。一时间,上海滩风声鹿起,大批同志被迫紧急转移。

连德生的处境也变得异常危险。作为中央特科的重要成员,他的身份信息正掌握在叛徒手中。组织立即作出决定:连德生必须立即撤离上海,前往中央苏区。

撤离前的那个夜晚,连德生在一家僻静的茶馆里写下了给妻子陈三发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说道:"三发:我即将启程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工作。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

这封信是通过特殊渠道转交给陈三发的。为了安全起见,连德生在信中没有提及任何具体去向。这成了他留给家人的最后音讯。

离开上海的那天,连德生化装成一位云游道士。他带着一个破旧的行囊,混在前往赣南的难民队伍中。一路上,他走走停停,有时装作替人算命,有时又假装替人治病,就这样慢慢向中央苏区靠近。

到达苏区后,为了彻底切断与过去的联系,连德生改名换姓,化名"连德胜"。从此,那个在上海滩叱咤风云的特科副队长连德生,仿佛人间蒸发一般消失了。

在中央苏区,连德胜被安排在中央交通科工作。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建立和维护苏区与白区之间的秘密交通线。这些交通线就像一条条生命线,源源不断地为苏区输送着重要物资和情报。

但即便在这里,他也不敢与家人有任何联系。每一封家书都可能成为敌人追查的线索,每一次联络都可能给家人带来危险。这种不得不与亲人断绝来往的痛苦选择,成了众多地下工作者共同的宿命。

1934年,当第五次反"围剿"的战事日趋激烈时,连德胜主动请缨留守苏区。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面临更大的危险,也意味着他可能永远无法再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为了掩护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这样的牺牲是必要的。

五、英雄的终局

1935年初的赣南,国民党的"围剿"部队已经形成了铁桶般的包围圈。作为留守人员之一的连德胜和其他同志组成了一支游击队,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周旋。他们的任务是牵制敌军,为主力部队转移争取宝贵时间。

那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游击队白天隐藏在深山密林中,夜晚则出来活动。他们时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时而袭击敌人的补给站,给"围剿"部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1935年3月的一天,连德胜带领游击队在赣南的一个山谷中设伏,准备袭击一支敌军运输队。但他们没有想到,这次行动已经被敌人事先获知。当游击队刚刚就位,一支数倍于己的国民党粤军余汉谋部就从四面八方包抄过来。

激烈的战斗瞬间打响。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连德胜命令同志们分散突围。他亲自带领一小队人马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为其他同志争取突围时间。在这场遭遇战中,连德胜身负重伤,最终不幸被俘。

随后的审讯中,敌人使出了各种手段。他们先是许以高官厚禄,企图收买这位地下党的老手。见利诱不成,又搬出了严刑拷打。但连德胜始终坚守着一个共产党员的气节,无论敌人如何残酷折磨,他都没有透露任何组织的秘密。

敌人用滚烫的铁钳烙他的身体,他始终紧咬牙关;敌人用竹签刺进他的指甲,他仍然不发一语。整整三天三夜的审讯中,敌人始终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情报。

最终,国民党军警看到无法从连德胜口中得到任何信息,便对这位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下达了处决令。1935年3月21日,连德胜在赣南某地壮烈牺牲,年仅42岁。

临刑前,敌人最后一次劝降,许诺只要说出同志的下落,就立即释放。连德胜只说了一句话:"一个共产党员,死而已矣。"

就这样,这位曾经叱咤上海滩的特科勇士,这位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工作者,在坚守信仰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而他的妻子陈三发,却一直不知道丈夫的命运,在盼望中度过了余生。

直到2008年,一份尘封已久的旧报纸才揭开了这段历史的真相。原来,当年国民党为了炫耀"战果",曾在报纸上刊登过连德胜被俘和牺牲的消息。这份报纸被连德胜的孙子连光荣意外发现,终于揭开了这位革命者的最后结局。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