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崇德八年八月初,在中华大地上有两个政权,以山海关为界。一个是关内的大明政权,此时因为盛夏时节的到来引发更多旱灾,到处都是青黄不接的样子。而关外却是一片生机盎然。这里是大清的土地。至少目前如此。去年也是这个时候,在辽东大地上爆发了两大政权最后的争夺和交战。这场决战打了很久。最终以关内大明最后的精锐全部溃散而结束。大清这边打的也很吃力。好在是坚持住了。

这一仗决定了大明在关外的土地彻底失守,而且最好的精锐也全部消耗殆尽。大明的统治者是个容易焦虑且多疑的青年人,他叫朱由检,年号崇祯,他即位以来努力励精图治,但是实在难以驾驭千疮百孔的这艘百年巨轮。如果只是大清一个敌人,崇祯还可以应付,但是大明的内部还有若干个农民起义军四处攻城掠地。所以牵扯着崇祯无法自拔。

而关外的大清,他的统治者至少要比崇祯大二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此时这个统治大清也达到十七年的中年人正在大殿上与文武大臣及王公贵胄一起为庆祝大战告捷而举行的宴席上喝酒畅饮。

中年人身穿一件淡青色的便服,手下的大臣和亲贵也没有穿正式的官服。这个身体发福的中年人虽然胖,但是却不显得蠢笨,反而是很英武,尤其是那双不大的眼睛里,透出的光芒仿佛能把人灼伤。不敢有人直视。中年人让人给几个新降的汉官倒酒,汉官之中为首的也是个读书行伍都在行的中年人,这个人赶紧起来谢恩,其余人也都如此。

淡青色便服的人说道:“洪经略(洪承畴)不用客气,在关外,在大清没有你们那么多说道,虽然是君臣但喝起酒来也是兄弟。来,朕敬你们一杯,以酬谢尔等肯来大清屈就”那些汉官更是感恩戴德的不行。赶紧喝掉杯中之酒。此时旁边桌子上有几个亲贵大臣很不满意,拿不屑的眼神来看着这些人。又看看坐在那里的中年人。摇摇头。

不过一会中年人说道:“朕,今日不胜酒量,先回去歇着了,你们慢慢喝啊,一定要不醉不归。明天可以放假。”随后由几个包衣阿哈(仆从)扶着走向后殿清宁宫。那几个亲贵大臣趁人没注意,也跟随着过去了。为首的一个身材壮硕的青年人,旁边跟着两个年轻人,岁数差不多。还有几个两个宗室亲贵也跟随着。

他们一行来到了清宁宫外,未等人传召便走进殿内,中年人看见他们后说道;"你们怎么来了,阿济格,你平时酒量不错怎么不喝了。担心朕?不用挂怀,朕的身体朕知道醒醒酒就好了。”那个叫阿济格的壮硕男子语气强硬的说道:“皇上,我们生气想不通,想请你给兄弟们一个解释”中年男子听到这里,有点愠怒喝道:“大胆阿济格,你有什么资格跑来问我话,还如此态度,你活腻味了还是酒喝多了?喝多了出去醒酒,别在朕这儿撒酒疯”旁边青年人赶紧插话:“启禀皇上,武英郡王确实是喝多了酒,请皇上饶恕他罪过。

臣弟这就领他出去”阿济格也吓出了冷汗,赶紧跪地求饶。中年人摇摇头道:“算了,朕知道阿济格素来如此,但是以后也得注意,再有下次定罚不饶。不过我知道你们都有想法,有就问吧”阿济格大着胆子继续回道:“皇上,咱们打下松锦之战,功劳又不是这些降服汉人的,凭什么请他们吃饭喝酒还给他们敬酒。我不服气。”中年人说道:“朕知道你们都有这个想法,刚才喝酒的时候,我就看到你们了。只是当着人多不想说你们。

你们可知道盲人摸象的典故,睿亲王你素来聪睿,读书多,你告诉你十二哥”叫睿亲王的青年男子回道:“盲人摸象的典故是说有一个地方新来了一头大象,但是当地人都没见过。于是都上前去摸。唯独有几个盲人也如此,他们边摸边说出自己了解的那部分。都说完后才知道是大象。

皇上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如果没有这些汉官指路,我们进入中原就如同盲人一样”中年人微笑着看着睿亲王道:“睿王说得好,朕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满洲人加上新收的蒙古和汉军整个八旗加起来才20万人,而南面的大明却犹如一个巨人,虽然此时到处是伤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我们再勇猛也没法以一敌百,当年在北京城下,若非范先生献计,如何能够对付袁崇焕,袁崇焕不死,我们也根本不能拿下松锦。

所以我们未来攻入大明就靠着这些汉官。这也是朕为什么一直让你们多读些汉人的兵书的原因,父汗在的时候就告诉我们要学会拿脑子打仗。我们如果每一战都是如此的拼杀。八旗能有多少人,好了退下吧”诸贝勒领旨跪安。中年人靠在清宁宫的正面大炕上休息。这个中年人正是我。

我叫皇太极,父汗给我起名的时候多少带有一点寓意。这名字是蒙古语来的,黄台吉是蒙古语贝勒的意思,后来我即位为大汗就把这名字依照汉人习惯改成了皇太极。刚才进来的这几个人都不是外人,是我几个同父异母的小弟弟,为首的是排行十二的阿济格,还有他的两个胞弟,老十四多尔衮和老幺多铎。我之所以对他们如此宽容完全是因为当年的一件憾事,我和其他三贝勒为了大金的稳固没办法让他们的额娘殉葬了。

他们当时的年纪很小。我比较心疼他们所以对他们网开一面。换成是别人早就处罚了。老十二能征惯战就是有点太鲁莽,他的弟弟多尔衮却是个不可多得人才,比我那儿子豪格强很多,我不免有些担忧。老幺多铎少年逆反,但是也很能打仗。都是大清不可多得的人才。

我今年五十一了,年过半百的我,虽然依然有着不服输的劲头,但是也已经发现身体在走下坡路,尤其是去年一场大仗让我发现,我的身体没法再和以前一样在前线作战了。而且我的爱妻宸妃海兰珠也离我而去,让我更加难过。所以我的身体也开始抱恙起来。经常流鼻血,多的可以拿碗接着,我就这样拿下的松锦决战。

我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比不上父汗,他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依然在战场上杀敌。开创大金基业。我却只能靠在这里了。唉。真想再活他个几十年亲自带着大清入主中原。如今的我怕是做不到了。我陷入了沉思。。。

我出生于大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这时的辽东大地已经开始进入初冬了,但是和煦的阳光和烧的火热的大炕已然让一个新生儿可以安稳的降生。父汗和额娘非常疼爱我。父汗给我起的名字和其他兄弟不同,那些兄弟比如多尔衮是獾,杜度侄子是鸟等等。还有叫马鞍子的等都是以动物命名。主要为了方便。从这里可以窥见父汗对我的不一般的疼爱。我的父汗,阿玛是大金国的英雄,是建州女真的英雄。他叫努尔哈赤,他本身的名字也是很一般的。意思是野猪皮。

在我出生时,他已经是建州都督了。但是他并不安心于此。他的野心和当年的蒙古的成吉思汗,契丹辽朝的耶律阿保机以及我们女真先祖完颜阿古打一样,想统一散乱的部族,建立一个国家,不再受其他民族的侵扰。所以从我出生到后来,父汗一直都没有停歇的在为女真谋出路。后来果然建立了大金。他想的是恢复200多年前女真辉煌。

我的额娘更是个人美心更美的女真美女,她姓叶赫那拉氏,叶赫是海西女真的大族,和建州女真的关系很微妙。一直不太好。但是初期还是不错的。海西女真的主事贝勒是两个人,一个是我的姥爷叫杨吉弩,另一个是叔姥爷叫清佳弩,他们很喜欢我的父汗,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父汗,事情没成的时候,发生了意外,他们被明朝的辽东经略李成梁所害,如同我的玛法塔克世一样。太可惜了。

后来即位为叶赫贝勒的大舅纳兰布禄和二舅金台吉把小妹妹嫁给了父汗,也就是我的额娘孟古格格。额娘嫁来的时候才15岁,豆蔻年华。父汗却已经是不惑之年。但是老夫少妻过的却也很美。加上额娘温柔贤淑,很得父汗欢喜,被册封为大福晋。类似于汉人帝王的皇后,额娘从小就陪我玩耍,教我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加上我本身有两个部落的血脉所以格外的聪明。在众兄弟中很受父汗宠爱。我长到七岁的时候,父汗就把家里的钥匙交给我,让我在额娘的陪伴下一直治理这个大家庭。当时我的那些长兄如大哥褚英,二哥代善早已经领旗做旗主陪同父汗打天下,其他哥哥也都上了战场,甚至是比我大三岁的七哥也开始努力训练射箭和骑马了。

我好羡慕他们。父汗对于我们母子也很重视,除了忙着处理军政要事外就是陪着我们母子。我呢也经常缠着父汗给我讲他看过的书和战场上发生的事情。父汗很高兴,就鼓励我多看书,还找了汉人书生龚正陆教我。但是当时女真部落中少有会读书认字的。所以父汗的十几个儿子中,愿意读书的除了我就是十四弟多尔衮了。所以我赐给他爵位是睿亲王。也是聪明王的意思。

正当我以为这样美好的日子会永远过下去的时候,在我十二岁那年,我的额娘得了场大病,她很想娘家,想看看他的额娘我的姥姥但是因为某些原因,她不能回娘家。于是父汗就让人捎信给大舅让他送姥姥来建州。但是大舅不知道为什么否决了,几次三番的邀请都没有成功,最后大舅派了下人来应付事情。

父汗特别生气,指着那个叶赫使者骂道:“你们贝勒太过分了,我们从来没有对不起他,为什么自己的亲妹妹要死了都不让娘家人来看看,就算我们素来不合有仇怨但是毕竟也是姻亲。何况当年你们纠集九部联军来打我,我都没有怨恨你们。如今你们贝勒如此做事,太没人人情味了。如果我的福晋因此不治。我势必要你们偿命”说完就把使者赶走了。但是可怜的额娘终究还是没有看到自己的生母。

遗憾而去。父汗从来严肃,因为额娘的死也几乎泪流满面,厚葬了额娘。我也知道自己再也没有了可以支撑的背景。以后的日子里只有靠自己了。所以我对多尔衮三兄弟的爱更为突出,尤其是多尔衮,他的额娘殉葬的时候,他也才十二岁。

我从十二岁开始到如今,每一步几乎都是我自己在摸索着走过来。非常的不容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