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材料在零下228摄氏度左右转变为超导状态。
中国物理学家报告称,他们在室温下创造了一种新的镍基高温超导体。
据《南华早报》报道,这一进展来自中国深圳南方科技大学(SUSTech)的研究人员。为此,该团队制作了一种氧化镍薄膜。
据报道,这种镍基超导体可以在“常压”下达到-233°C(零下387华氏度)以上的超导性。这是一项罕见的成就,之前只有铜和铁基材料证明了这一突破。
研究人员在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发现为在环境压力条件下全面研究镍酸盐超导体,以及通过异质结构中的应变工程探索更高转变温度下的超导性铺平了道路。”
超导性的挑战
超导性是指材料失去所有电阻,并在一定温度以下释放磁场。
它发生在材料冷却到临界温度时。传统上,这需要极低的温度,这使得许多应用不切实际。
虽然,许多物质在-250摄氏度以下表现出这种行为,但真正的挑战在于找到能够在更高温度下实现超导性的材料。那些能在-233摄氏度以上保持这种零电阻状态的材料被归类为“高温”超导体。
高温超导体的意义在于它们能够用液氮冷却,这比标准超导体所需的冷却剂更具成本效益和效率。
到目前为止,只有铜基和铁基材料在环境压力下实现了高温超导性。以前,镍基材料需要巨大的压力,这限制了它们的研究和使用。
“最初,镍基高温超导只能在极高的压力下实现 —— 高达数十万个大气压,这基本上相当于地球内部的压力,”共同通讯作者陈卓宇解释道。
镍酸盐超导体
南科大的研究人员花了三年时间开发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制造他们的镍酸盐超导体。这种材料由镍、氧和两种稀土金属组成:镧和镨。
他们将这些元素以一种在环境压力下实现超导性的方式排列,这比以前需要极端压力的方法有了重大进步。
当形成薄层时,这种材料在-228摄氏度左右转变为超导状态。
“高压下双层镍酸盐超导体的发现开启了高温超导的新篇章,”该研究称。
“我们的工作使超导机制的实验研究具有更高的可行性,”它补充说。
据报道,薛其坤教授概述了该团队未来的研究计划。他表示,他们打算利用他们开发的“独特实验技术”来探索更广泛的材料。
他们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超导的界限,特别是在保持正常大气压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转变温度。
薛其坤教授还强调,这一发展代表了中国追求自主实验技术的“重大创新”。
超导体有多种用途,包括核磁共振成像仪、磁悬浮列车、电力传输和聚变反应堆。
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如果朋友们喜欢,敬请关注“知新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