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我父亲配享太庙!”
2018年,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播出,王大娘子的这句话深入人心。但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太庙,到底怎样的人才能“配享太庙”呢?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它就像一座神秘而庄重的殿堂,承载着一个朝代的荣耀与传承。
配享太庙,这一殊荣,自古以来便是无数文臣武将梦寐以求的死后哀荣,它不仅仅是对个人功绩的认可,更是对家族的无上荣耀。
太庙,在各朝各代的称呼大有不同,比如,在夏朝时称为“世室”,商朝则称之为“重屋”,经过了无数年的演变,最终在秦汉时期,才正式定名为“太庙”,这便一直延续至清朝末年,见证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替。
最开始的时候,太庙可不是那么容易进的,只限于皇帝家族的祖先,就连皇帝的妻子皇后都难以跻身其中。
后来,才打破常规。
配享太庙,对古代大臣而言,无疑是整个家族的荣誉,它不仅意味着大臣在死后能得到皇帝的跪拜与祭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荣誉会让后世的人记住,这辈子可谓是无限光荣。
可,这同样意味着能够获得配享太庙资格可是相当的不容易。
最典型的清朝为例,在其长达二百七十余年的国祚中,仅有二十六位大臣得以配享太庙,而这里面仅仅只有一名汉人。
汉人名为张廷玉,是康熙帝老师张英的儿子,深受皇帝恩宠。
张英才华横溢,所以对待自己的孩子更是严格,希望他能成大器,所以在他的教育之下,张廷玉自幼便勤奋好学,才华更是出众。
他二十九岁便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满文。雍正帝即位后,对张廷玉更是宠爱有加。在雍正帝的心中,张廷玉早已是自己的心腹,就连大统继承人的选择之事也能告诉他。
在雍正八年,因张廷玉辅佐有功,雍正帝决定下诏,张廷玉这才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人。
纵观历史,各朝各代配享太庙的大臣非常少。
曹魏时代大臣才开始得到配享太庙的资格,先后有五批共二十六人配享太祖武皇帝之庙。而这里面的人物都是曾经在曹氏平定中原、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建立了赫赫功勋的功臣。
可在这个时期,同样也有配享太庙的人物极具争议,当时司马家族已实际掌控政权,他的配享无疑是司马氏操控的结果,也成为了曹魏政权被架空的一个讽刺象征。
到了西晋,也仅仅只有12名,这些人均为开国功臣,文臣武将各占一半,此后晋朝再无新功臣入太庙。
在这里面,有一位人物十分特别,名为裴秀。他创造了中国最早的地图制图理论 —— 制图六体,并绘制了《禹贡地域图》,为后世的地图绘制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被后人所铭记。
而唐朝就和西晋不一样了,它的人数虽说多一些,一共44名,是历史中入庙功臣人数最多的,但大多数都是文臣。
在这些配享太庙的大臣中,有不少大家很熟悉的名字,比如李靖、狄仁杰等等。
后来的明代,更是特别。仅朱元璋及朱棣两位皇帝有功臣配享,且实行太庙专以武臣配享之制,一共十七人入庙,其中仅姚广孝、刘基为文臣。
总结下来便是,在各朝各代配享太庙的大臣之中,大多都是拥有建立重大功勋的开国功臣,毕竟和皇帝一起打过江山,自然贡献很大,也难怪能被皇帝牢牢记住。
而纵观历史,发现在大多数朝代之中,配享太庙的武臣偏多,比如明清两代配享太庙的文臣简直少的可怜,加在一起也只有4位。
随着历史的演变与社会的进步,配享太庙这一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政治意义与社会功能。如今,这一制度更是已经不复存在。
配享太庙的功臣们宛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忠诚,为国家的建立、稳定和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赢得了皇帝的信任和赏赐,得以在死后进入太庙,享受这份殊荣。
然而,这份荣誉背后,也隐藏着无数的艰辛与无奈,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生前历经风雨,有的甚至因政治斗争而遭受牵连,命运多舛。
通过深入了解与研究配享太庙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与社会变迁过程,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
无论如何,这些功臣们的事迹和精神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
他们的故事就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当今时代,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了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也应当秉持着忠诚、勇敢、智慧和奉献的精神,努力拼搏,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阅读此文后,烦请您点赞评论+关注,方便您及时观看最新内容,您的支持是我更新的最大动力,非常感谢!
信息来源:
中国国家历史2023年12月28日,关于“古代大臣的至尊荣耀!哪些人才有资格配享太庙?”的报道
国家人文历史2024年4月9日,关于“王大娘子的父亲到底做了什么才“配享太庙”?古代荣誉界天花板的门槛有多高?”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