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顾林徽因的国徽方案,网友:审美精妙绝伦,但真不合适

韩知许阿 2025-01-21 16:54:58

开国大典于天安门正式开始。随着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军乐团高奏《义勇军进行曲》。

在这的雄壮歌声中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然而在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另一个标志国徽却没有出现,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当时我国的国徽设计方案还没有敲定,只能暂时选择空置,在国歌、国旗、国徽这三个新中国大项目中,国徽是设计时间最短,也是经历曲折最多的那个。

1949年7月开国大典前夕,《人民日报》等各大报刊之上刊登了一条国徽征集图案的公示,并对新中国的国徽式样提出了以下三点要求。

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形式须庄严富丽。

消息发出后政府立刻收到了各界人士发来的无数来稿,然而这些设计稿件中却都不太符合新中国国徽的设计要求。

此时距离开国大典仅剩一月时间,无奈之下设计国徽的这一重任便落在了当时负责政协会议美术设计工作的张仃和钟灵肩上。

为了能够尽快拿出国徽设计方案张仃和钟灵废寝忘食,终于在开国大典前设计出了五份国徽设计方案,虽然这五版已经相比于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开会讨论时,仍有人觉得国徽还有不小的改善空间,于是毛主席当场拍板:“国旗决定了,国徽是否可慢一点决定”,并决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

开国典礼结束后周总理接过了国徽设计这个任务,当时我国分别组建了以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领导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美术家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展开设计竞赛。

也就是在这期间林徽因等人差点设计出了之后被选中的国徽方案,当时林徽因的设计方案是以玉璧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为主要题材。颜色采用金,玉,红三色。

当时这个方案最为简洁优美,但又缺少了一些庄严和大气所以最终被张仃等人的设计方案所淘汰。

其实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林徽因的这版国徽方案最大的缺点就是徽上齿轮近乎隐身,不符合国徽设计基本要求;玉璧上的卷草花纹过于复杂,在现实中难以大量制造。

与之相比之下张仃、张光宇等人的设计方案则更为大胆,以天安门为主体元素,色彩鲜艳突出,风格写实朴素。

不过虽然林徽因等人的设计被淘汰,但在之后设计中周总理依然邀请了林徽因夫妇参与到国徽的后续设计中来。

当时林徽因和梁思成虽然抱病在身,但仍日夜不停的就国徽设计方案进行着讨论,最终在林徽因等人的努力下一版极其接近我们如今国徽的设计图被交了上去。

这次终于是获得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国徽设计方案正式通过,和之前的那些国徽设计方案相比这版设计方案无疑更加全面。

其主体以国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门作为主体,五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团结,而天安门则代表着五四运动的发源地。

以革命的红色作为背景则象征着先烈的流血和牺牲,而底部的齿轮和外部的稻穗则象征着我国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可以说最终版的国徽凝聚了众多设计者的心血,而林徽因夫妇更是出力甚多。

在设计完国徽之后林徽因夫妇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但林徽因还没等到纪念碑建成就与世长辞。

在她逝世后,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将她设计的一块汉白玉花圈刻样放在了她的墓前,以示纪念。

作为我国的建筑专家,林徽因和梁思成一生中最出名的设计就要属他们对于北京城的规划了。

在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这座古城进入了飞速发展阶段,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当时看着这一幕林徽因一方面为新中国的发展之迅速而高兴,一边又在担心北京走上别国城市建设中的老路。

即导致城市无限制、无计划地像野草一样蔓延滋长的“恶性循环”。当时林徽因曾不止一次对来到家中做客的学生们说:“现在这样没秩序地盖楼房,捂都捂不住,将来麻烦就大了!要赶紧规划!”

虽然彼时的林徽因已经病入膏肓,但她还是不留余力的向社会各界表达自己对北京城的设计观念,即‘古今兼顾,新旧两利’。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设想中,北京应该在城西再建立一座新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而旧城则会被建立成风景优美、宁静和谐的政治文化中心。

内外城和护城河可以改造为立体公园,火车站则可以建在永定门外,这样来到北京的人们出站之后就能感受到北京南起永定门、北至景山的城市中轴线的优美景色。

而北京城内百姓们则可以登上宽阔的古城墙俯瞰北京城内大好风光,甚至在林徽因夫妇的设想中,城墙上还可以布置花池,栽种花草,安设公园椅,每隔若干距离的敌台上可建凉亭,供人游息。

这样一来北京城将会成为全世界最为特殊的一个公园,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全长达39.75公里的立体环城公园。

届时北京将超过罗马和巴黎,成为全世界最美丽,而又最便利的现代都市。

但是让林徽因和梁思成没有想到的是,这次中央并没有同意他们的请求,因为当时国内来了一位“高贵的”苏联专家。

在他的建议下北京城参照莫斯科经验,建成了以天安门广场为中心的首都行政中心,将北京变成了一个以强大工人阶级为主要人口的大工业城市。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