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或作“正”), 是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以下是其简介:
早年经历
秦昭王四十八年,秦始皇在赵国出生,其母赵姬曾是吕不韦姬妾 。秦庄襄王在吕不韦帮助下继任国君,离世后,13岁的嬴政于公元前246年继位秦王,因年幼,国事多由吕不韦处理.
亲政平乱
秦始皇九年,嬴政亲政后杀掉与赵姬私通的嫪毐、黜免吕不韦,任用李斯执掌国事,加强了秦国中央集权,加速了兼并六国的步伐.
伐灭六国
嬴政听从尉缭建议,用重金贿赂诸侯重臣分化六国,并采取“先取韩,以恐他国”的战略顺序伐灭六国 。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诸侯纷争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集权制多民族国家.
创制称帝
嬴政认为“王”的称谓不足以显示其威严,遂创“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自称“始皇帝”,并建立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强化皇权.
巩固统一
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统一货币度量衡,规制财税户籍;军事上销毁六国兵器,北驱匈奴修建长城,威服百越;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用强制手段统一思想,禁除私学.
晚年及后世影响
秦始皇晚年曾寻求长生之道,因方士非议坑杀460多名儒生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出巡期间病逝于沙丘平台,少子胡亥和李斯、赵高发动沙丘政变,胡亥继承皇位。秦二世即位两年后,秦朝灭亡.秦始皇所创立的一系列统一政策,成为中华民族此后长期保持统一的重要因素.
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制度混乱,计量单位不一致.如长度方面,洛阳金村铜尺长23.1厘米,安徽寿县楚铜尺长22.5厘米等;量制方面,秦国以升、斗、桶为单位,齐国以升、豆、区、釜、钟为单位;衡制方面, 秦国斤以下单位有两和铢,楚国和魏国有锊等,且各国进位也不一样.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种混乱状况给政令推行、赋税征收以及经济发展带来诸多不便,严重阻碍了国家的统一管理和经济交流,因此统一度量衡成为迫切需求.
意义
•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前,商业交易因计量和结算标准不一困难重重,制约了商业发展。统一后,商品计量有了统一标准,交易更便捷、公平,促进了商业贸易繁荣,扩大了商品流通范围,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同时,也便于国家规范、高效地征收赋税,为财政收入增加提供了有力保障,有利于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 政治方面: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秦朝政府可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全国,确保政令畅通,减少地方割据和反抗,巩固国家统一和稳定。度量衡的统一也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标志,增强了人民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 文化方面:为文化交流和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打破了此前因计量标准不同导致的文化成果传播交流障碍,使文化作品传播更顺畅,推动了各地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传承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如商鞅铜方升等统一度量衡器物,为研究中国度量衡发展史提供了珍贵史料.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经济秩序的长期稳定
• 商业发展:为后世商业活动奠定了标准基础。统一的度量衡使得商品交换能够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人们在交易时不必再为计量标准的差异而困扰。这种标准化的交易模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促进了国内商业的持续繁荣,推动了跨地区贸易的发展,有利于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
• 税收管理:后世的税收制度也受益于此。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政府能够更精准、高效地征收赋税,无论是田赋、户税还是商业税,都有了明确统一的征收依据。这有助于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
政治体制的巩固与传承
• 中央集权强化:秦始皇统一度量衡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这一理念为后世历代王朝所借鉴。统一的标准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有效管理,能够防止地方势力利用度量衡的差异进行割据或者隐瞒经济实力,确保国家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 国家认同感增强:统一度量衡成为国家统一的象征符号之一。后世在维护国家统一的过程中,也强调标准的统一。这种观念深入人心,让民众对国家的统一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从而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文化交流与传承
• 文化融合促进:为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不同地区的文化成果,如书籍、艺术品等,在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下能够更好地传播和交流。这使得各地区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有利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
• 科技传承便利:对于科学技术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重要意义。例如,在天文、建筑、水利等领域,统一的长度、容量和重量单位使得技术资料的记录和传承更加准确,为后世科技的进步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过程如下:
• 颁布诏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命丞相隗状、王绾制定统一度量衡的法令,要求将混乱的度量衡统一起来.
• 确定标准:以秦国原来的度量衡为基础,制定新的度量衡制度。度的单位有寸、尺、丈、引,十寸为一尺,十尺为一丈,十丈为一引;量的单位有合、升、斗、桶(斛),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桶(斛);衡制规定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 制作器具:秦朝官府制作了统一的度量衡器发至全国,作为标准器。如商鞅铜方升,其左侧刻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底部刻有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诏书,是商鞅变法和秦朝统一度量衡的实物资料;还有高奴禾石铜权,正面刻有监造者等信息,另一侧加刻秦始皇诏书及“高奴石”三字,旁边还加刻了秦二世元年颁发的统一度量衡诏书.
• 法律保障: 秦律中的《效律》对度量衡不正者进行处罚,如衡石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等。还推行度量衡定期检查制度,《工律》规定县及工室里的度量衡器具要由官府校正,权衡器和量器至少每年校正一次.
• 宣传推广:秦始皇命人编撰《秦律》,规定度量衡使用规范并纳入基础教育,让孩童熟知标准。还鼓励民间艺人以说书、唱曲等形式宣传度量衡重要性,使百姓接受和使用新度量衡.
商鞅铜方升出土于晚清时期,具体地点在陕西蒲城县 。
商鞅铜方升上的铭文主要记载了以下内容:
第一次所刻铭文
• 制造时间: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
• 事件背景:齐国派遣卿大夫组团到秦国访问,有观点认为此次访问可能与商讨度量衡变革统一问题有关,不过也可能只是古人用以标记年份的纪年方式.
• 制造者及用途:由当时秦国担任大良造一职的商鞅监制,制造了这件作为标准量器的方升.
• 容积规定:明确此器的容积为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并将其规定为一升的标准容积.
• 使用地点:重泉,即如今的陕西蒲城县.
第二次所刻铭文
为秦王政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所刻的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诏书内容为“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表明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下令丞相隗状、王绾将度量衡不统一的情况进行明确统一,而商鞅铜方升作为标准器被沿用下来.
以下是一些有关商鞅铜方升的古籍记载:
•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孝公时期的相关事件,如“秦简公六年,令吏初带剑落城重泉”,明确了商鞅铜方升制造或使用地“重泉”的位置在今陕西蒲城县,为研究商鞅铜方升的相关背景提供了地理信息.
• 《史记·商君列传》:提到商鞅变法的具体内容,“平斗桶权衡丈尺”,表明商鞅在秦国进行了统一度量衡的变革,商鞅铜方升作为其变法时所监制的标准量器,是此次变革的重要物证.
• 《汉书·律历志》: 其中“量者……以度数审其容”的记载,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容量概念的认识,而商鞅铜方升正是这种计量思想的实物体现,其通过对容器度量长短的测量推导出容积数值.
以下是一些关于秦始皇的古籍记载:
《史记》
• 《秦始皇本纪》:详细记载了秦始皇的生平事迹,如他13岁即王位,22岁亲政,铲除嫪毐、吕不韦等势力,之后陆续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 ,建立秦朝。还记录了其统一度量衡、文字,实行郡县制等巩固统一的措施,以及泰山封禅、多次巡游、求仙问药、焚书坑儒等事件.
• 《李斯列传》:通过李斯的经历和与秦始皇的互动,展现了秦始皇时期的政治生态和一些重大决策的形成过程,如李斯协助秦始皇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等政策,以及沙丘之变等重要事件。
《资治通鉴》
编年体通史巨著,对秦始皇时期的历史事件进行了逐年梳理,如秦始皇元年蒙骜击定之,三年大饥、蒙骜伐韩等,详细记载了秦统一六国过程中的诸多战役、各国的政治变动以及秦始皇的决策和行动,为研究秦始皇及秦朝历史提供了清晰的时间脉络.
《睡虎地秦墓竹简》
出土于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内容丰富,包括秦朝的法律条文、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其中的法律条文部分,展现了秦朝法律并非如传统认知中那般严苛无度,而是具有一定的人性化特征,为重新认识秦始皇及秦朝的统治提供了新的视角.
《拾遗记》
东晋王嘉编写的神话志怪小说集,记载了秦始皇与宛渠之民相遇的离奇故事,宛渠之民乘坐类似UFO的罗舟而至,秦始皇向其求取不死之法,还在其帮助下打造了特殊长剑等,虽多为荒诞不经的传说,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秦始皇求仙问药等行为的想象和演绎.
近年来秦始皇陵有诸多新发现:
• 秦始皇帝陵1号陪葬墓考古成果:2024年1月26日公布的1号陪葬墓,因墓主等级极高,被确定为帝陵规制下的“秦帝国第一陪葬墓”,是目前已发掘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好的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填补了秦代高等级贵族墓葬考古的空白。墓内出土大量陶器、铜器、玉器、铁器及金银质地的小型明器,还发现了四轮独辀木车等多种用途车辆.
• 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2024年9月8日开幕的“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首次集中展出了众多文物。如秦始皇帝陵外城东门遗址、陵寝建筑遗址、飤官遗址以及陵西一号陪葬墓出土的文物。其中丽山园铜钟底部刻有铭文,证实秦始皇陵园原名“丽山园”;两诏文空心铜权刻有秦王政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是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相关制度的物证.
• 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成果:2022年重新启动的秦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出土了近千件珍贵文物,包括彩绘陶俑头、盾牌等,丰富了人们对秦朝军阵排列规律的认识,也揭示了陶俑制作工艺的更多细节.
• 仰卧俑指纹及百戏俑服饰研究:2024年12月1日消息,秦始皇帝陵陪葬坑出土的仰卧俑身上发现指纹印痕,经比对指纹数据库,推测制作工匠为青少年。此外,专家根据对2012年出土的4号俑服饰特点的研究,复原了秦代“百戏”艺人服饰面料,下一步有望复原百戏俑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