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迷惑事件都向我们证实,人一旦脑子抽了什么都干得出来。比如下面这些古人就把一些奇葩的事情发挥到了极致,让人匪夷所思。
一、王蓝田和鸡蛋打架
王蓝田,本名王述,字怀祖,是太原晋阳人,也就是今天山西太原人,王蓝田的父亲王承是东晋初年的第一名士,被封为蓝田侯,古代经常以官爵称呼一个人,所以王述被时人称为王蓝田。魏晋之际,有两个王氏家族,非常显赫,一个是太原王氏,一个是琅琊王氏,王蓝田就属太原王氏。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王蓝田食鸡子的故事。鸡子就是鸡蛋,说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于是他从席上下来用木屐鞋底防滑的齿踩,又没有踩到。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蓝田的性情急躁,是不是到了很夸张的程度?
二、郝隆晒书
在魏晋这个奇葩辈出的年代,郝隆也是奇葩中的一大朵。郝隆家境贫寒,但自幼喜欢读书,加上天资聪颖,年轻时就声名远播,并且生性诙谐,爱开玩笑。《世说新语》中记载:“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
有一天,阳光明媚,郝隆看到邻居们都把自己的被褥、衣服、书籍拿出来曝晒,他不明白是什么风俗,就向邻居大爷请教。大爷告诉他,今天是七月初七,全年最热的时候,这一天把箱子里的被褥、书籍拿出来晒,可以散散霉味。郝隆家中贫穷,没有什么衣物。他沉思许久,把上衣敞开,躺下让阳光晒着自己的肚皮。乡亲们呆若木鸡,问他这是为何。
郝隆不慌不忙地解释说,自己家中无物可晒,但是因为喜欢读书,肚子里存有很多书籍,趁此机会将它们晒晒。这番解释引得大家哈哈大笑。从此也产生一个成语——“郝隆晒书”,形容人博学多才。现今在郝隆的家乡,山西省原平市东社镇上社村还有一块清代同治年间所立的石碑,石碑上记述了郝隆“坦腹晒书”的故事。
三、王粲喜欢听驴叫
王粲出身于东汉的上层官僚之家,曾祖王龚顺帝时官至太尉,祖父王畅灵帝时官至司空,都曾位列三公。优越的家庭条件,加上本人的刻苦努力,使王粲成就了自己在文学上的不朽事业,写下了著名的《登楼赋》和《七哀诗》等作品。当时,有七位创作成就很高的人被称作“建安七子”,王粲不仅名列其中,而且是七子中成就较大的一个,与曹植并称“曹王”。
驴在那个年代是个稀罕物,而王粲就非常喜欢驴的叫声,感觉就如天籁之音一般,他不仅喜欢听还喜欢学驴叫。王粲去世时,曹丕亲自主持追悼会,曹植又作《王仲宣诔》悼念王粲,盛况空前。曹丕对王粲的生前好友们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最后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唁堂之下,一片此起彼伏铿锵驴鸣之声。
四、不洗澡的王安石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文史俱佳,诗词出彩,文学成就位列于“唐宋八大家”。熙宁元年(1068)九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在神宗的大力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熙宁变法”。对于王安石变法,虽然古今争议不断,但王安石在这场政治改革中所表现出的非凡勇气,让人心生敬佩。
王安石的奇特之处,让很多人都难以容忍,那就是不爱洗澡。更严重的是,他不是一两天不洗,而是一两年不洗,《宋史》当中对此的记载是:“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
经常不洗澡使得王安石身上长了虱子,有一次,王安石面见宋神宗,虱子爬到了胡须上,宋神宗看到后忍不住笑出了声,王安石还不知道咋回事,等出了门问同僚才明白过来。王安石让手下把虱子抓走,同僚趁机挖苦他说:“宰相脸上的虱子是被皇上亲自鉴赏过的,怎么能轻而易举抓走哇!”
五、有洁癖的倪瓒
倪瓒,原名倪珽,字泰宇,出生于江苏无锡。他是元末明初的画家和诗人,以其杰出的艺术成就闻名于世。倪瓒与黄公望、王蒙、吴镇被誉为“元四家”,擅长山水和墨竹的绘画,受到董源和赵孟頫的影响。作品以疏林、山岩和清澈的水流为主题,以简洁的笔触和淡雅的墨色表现出幽秀旷逸的意境。
倪瓒有重度洁癖,朋友来访与其品茗,待仆人打回泉水来,倪瓒吩咐道:提在身前的那桶水,拿来泡茶,后面的那桶拿去洗脚。朋友不解,追问原因。他说,前桶的水干净,所以用来泡茶,后面的水,怕是已被仆人的屁污染了,所以得拿去洗脚。倪瓒每天都会安排仆人对庭院清理多遍,就连院中的梧桐树也要洗刷多遍。长此以往,梧桐树死了好几棵。不过,倪瓒乐此不疲,还专门画过《洗桐图》,写过《洗桐诗》。
由此可见,不论时代,总是不乏奇葩行为,只要遇到的人够多,活得够长,总能与奇葩行为相遇。做出迷惑行为的人可能无比清醒,也可能逻辑混乱,迷惑行为带来的结果也大有不同,不过基本都能让人先费解,再莞尔一笑。那么你还知道哪些奇葩古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