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连续的征战中,有一位朝皇子因为战败而遭到了忽必烈的厌弃,他就是脱欢,忽必烈的第九子。284年,脱欢被封为镇南王,并赐予螭纽金印,这明显体现了忽烈对他寄予的厚望。当时,忽必烈正准备对位于越南北部的安南用兵。
然而,脱欢的军事行动并未能如预期般顺利。在1284年的冬季,他率领大军进入安南,并在富良江之战中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是,随着夏季的到来军中的疫情和粮草供应问题凸显,导致他不得不下令撤军。128年,脱欢再次统率大军出征安南,尽管初期取得了一些胜利,最终由于安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切断元军粮道,使得元军陷入了困境。欢虽然最终逃脱,但手下将士损失惨重。
忽必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极为,他认为脱欢再次伐安南无功,丧师辱国,因此终身不许他入觐。在此之前的129年,脱欢还曾奉命镇守鄂州,但也未能成功守。到了1291年,被忽烈迁徙镇守扬州。此后,直到忽必烈病逝,他都再见过这个儿子。大德五年(1301年),脱欢在扬州病故,他的老章继承了他的爵位。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脱欢在战场上遭遇了失败,但他的后代仍然在元朝的政治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元朝在与安南的战争中屡次失利?事实上,这并非完全是军事实力的问题。安南地区的气候条件对蒙古大军来说是极大的挑战,他们无法适应那里的热带气候,这成为了他们作战的一大障碍。此外,安军队的策略和地形熟悉度也是他们能够抵抗元军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