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末年,整个国家乱成一团,黑暗笼罩,走向灭亡。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抱怨:“都是那些大臣的错”“那些文官都该死”。虽然这不能完全解释明朝灭亡的复杂原因,但确实说明了文官们在明朝崩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明朝末年就像一座病得不轻的大楼,皇族们不断搜刮民脂民膏,勋贵们坐拥财富却消耗国力,文官们更是把贪婪和自私发挥到了极致。到了末年,这三者就像巨大的毒瘤,疯狂吸食着大明最后的生机。在大旱之年,朝廷本想用十万石粮食救济灾民,但这一善举从离开北京城的那一刻起就陷入了黑暗。北京的京官们首先伸出罪恶之手,五万石粮食被他们轻易贪污,就像在救灾的路上挖了一个大坑。各级官员层层盘剥,巡抚、知府、知县就像一群贪婪的豺狼,都想在这次赈灾中分一杯羹。最终到达百姓手中的只有可怜的一点谷糠,“代发”成了文官们敛财的遮羞布,真正的粮食早已不知去向。这是一种多么残忍的剥削,文官们的节操早已荡然无存。
到了崇祯十七年,陕西的大旱引发了一系列灾难,彻底压垮了大明。朝廷三个月收到的各省税银不过几万两,国库空空如也。崇祯皇帝即使几次下令官员捐款,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然而,当李自成攻破北京后,达官贵人们被严刑拷打,逼他们拿出家产时,竟然高达七千万两。明朝正常的正额赋税每年大约五百万两,仅仅是北京京官们的家产就相当于十几年的收入,这种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在这混乱的局面中,皇帝面临着巨大的执政困境。自古以来,皇帝精力有限,要管理庞大的文官集团,就需要帮手。曾经外戚势力被皇帝倚重,但外戚权力扩张,王莽、杨坚等最终竟然自己称帝,这让后来的皇帝望而却步。太监成为了新的帮手选择。太监虽然文化水平不高、能力有限,但他们生理上的局限让他们难以有篡位之心。魏忠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崛起的,在天启皇帝眼中,他只是一条忠诚的狗。魏忠贤凭借皇帝的宠信,彻底击垮了林党,一度统一了朝廷局势。尽管他让文官集团变得乌烟瘴气,但皇帝的旨意得以顺利下达,事情能够办成,让明朝在财政、战争等方面还能维持。
然而,当皇帝除掉了魏忠贤,文官集团内部的阳奉阴违重新泛滥,派系斗争愈发激烈,吵架内耗成为朝廷的主流。朝廷效率大幅下降,各种决策执行不力。这或许也是皇帝最后对过去魏忠贤之事有一丝悔意的潜在原因吧。
明朝的灭亡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它是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