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去了一趟超市,发现以前摆放蔬菜的地方,全部换成了水果,也就是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水果,这个摆放方式,还挺有讲究的,说明水果的利润应该是比较大的,而且需求量也比较大,也许是有利可图,很多的无良商家,也开始动起了歪心思,开始使用“科技与狠活”。
这些无良商家通过包装、染色、虚假宣传等手段,将次果或普通水果变身“网红尖货”,尤其是针对年轻人猎奇心理和健康焦虑进行精准营销。央视近期就曝光6大水果骗局,背后暗藏哪些套路呢?年轻人为何屡屡中招?购买时如何避坑?
1. 藏乌梨(高原黑梨)
普通梨高温烤制变黑,冒充“高原特产”,谎称“富硒抗癌”,售价高达28元/斤,成本不足2元。这样的梨子,买回来,不就是年妥妥的智商税吗?而且很多年轻人,因为有猎奇心理,会去选购。
要知道,这样的梨子经过高温处理会导致维生素流失,可能滋生有害物质,且易腐烂变质。
2. 爆炸桃(裂口冬桃)
次品冬桃裂口后包装成“天然爆浆果”,售价翻倍,裂口处易滋生霉菌,黄曲霉素超标风险达20倍。像这样的水果还是不要去吃的好,以免给身体造成大的一个危害。
而且一些无良商家,还喜欢用“吸收天地灵气”“果肉外露更甜”来欺骗消费者。
3. 金西梅(糖精桃)
把小桃子用糖精、色素、防腐剂腌制,伪装成“进口果脯”,景区售价40元/斤,长期食用损伤肝脏。像这种还有多个名字,比如说黄金果、香槟果、金香果等。
像这样的水果,你还愿意买来吃吗?所以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能去乱买。
4. 辣椒芒(畸形芒果)
辣椒芒,这个本质上也算不上造假,因为它确实还是水果,只不过在生长的时候,可能没有长的那么好。一般这种芒果是因为贵妃芒发育不良,所以变成的畸形果,因果核细如牙签被炒作“稀有品种”,口感酸涩,售价20元/斤。
果农曾将其直接丢弃,而且很少有收购商去收购,如今却成为了网红“轻奢水果”。
5. 金沙果(涂蜡椰子)
椰子剥去外皮涂蜡冒充“金沙江珍果”,售价20元/个,与普通椰子无异。 这种也是经常有人踩坑,但是要知道,这样的水果,也是不能去买来吃的,同样也是妥妥的智商税。
为何这些无良商家专坑年轻人?
首先,就是年轻人的一个猎奇心理,年轻人喜欢拍照分享,而这些水果,也迎合了其社交需求;其次,就是利用年轻人对食疗的盲目信任;最后利用直播带货、景区摊贩通过“故事营销”(如“野生”“高原特产”)制造稀缺感,诱导年轻人去冲动消费。年轻人对水果真实成本缺乏认知,易为“进口”“稀有”标签支付溢价。
购买水果的时候任何避坑?
1. 不轻信“故事”:警惕“野生”“抗癌”“高原特产”等宣传,多数为营销话术。
2. 不买“完美外观”:颜色过于鲜艳(如金西梅)、表皮光滑无斑点(如染色葡萄)的水果可能添加化学物质。
3. 不贪便宜:景区、直播平台的“限时特价”常为次果,建议选择正规商超或电商平台。
4. 不迷信标签:进口水果需有海关检疫码,外文标签可现场扫码验证(如“日本晴王”实为国产葡萄)。
水果本是健康生活的象征,却在资本操控下沦为“智商税”。年轻人需以科学视角破除“网红滤镜”,记住:真正的优质水果无需包装,带泥的苹果比黑钻梨更实在。所以买水果的时候,我们不要忘了初衷。
桃子那个我来说说,我们老家桃树比较多,从小就是吃桃李橘子长大的,裂口的是我们的最爱,因为确实比较好吃一点。至于有人说商贩都不收可能是因为不要运输保存容易烂吧。但我觉得价格差别不大可以买点吃,太贵了就没必要。
我现在是不敢吃水果了,买的苹果两个月不腐烂。科技很活👍
这是专门针对年轻人的,刺激消费!现在的年轻人都很精明,不搞些稀奇古怪的很难骗。[吐舌头咯][呲牙笑]
越贵的水果狠活越多,别买!
小菠萝其实就是以前的残次货
葡萄叫黑加仑,菠萝叫凤梨……智商果!!
没钱了就不上当了[无奈吐舌]
但是我买的藏乌梨很大个,也很脆甜,七八块一斤,我觉得可以啊,很好吃,没有烂的,放一周也可以,真的又脆又甜,是我吃的最好吃的梨,当然几十元一斤的没吃过,不知道,就超时常见梨对比
必须卖给小年轻,常识之外的东西他们最喜欢了。网上有人反驳我说裂口的桃子比不裂口的甜,那我只能说你多吃点裂口的,收桃子的时候满地都是裂口的,赶紧捡去吃,都不要钱[笑着哭]。
坚信一句古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别吃稀奇古怪的玩意准没错[并不简单]
不知道怎么说。反正我小时候这里水果都不贵,那个水蜜桃早上买回来晚上不吃掉第二天就烂。绝对的好吃,裂口桃吃了那么多年也没事。西红柿真的是沙瓤的那种,羊角蜜黄杏闻起来就不错。小区里面还有种樱桃葡萄无花果之类的。去村里面石榴什么也不错。现在都少见了。
[得瑟]欢迎来广西吃酸嘢
这些人实在是太聪明了,这些点子是怎么想出来的?但是比起中国的砖家叫兽还是好得多。其它的行业是不是存在虚假欺诈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