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的《布列斯特和约》,列宁以俄国存亡为代价,赌未来一片光明

意智说历史 2024-09-28 03:56:06

写作不易,作者每天也是辛苦写稿,只是为了养家糊口,希望各位观众老爷可以多多理解,文中加入5秒广告解锁,观看5秒后便可以免费阅读全文啦,感谢各位观众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哦~~~

文|张润晨

编辑|t

引言

布列斯特和约,无论在哪个历史课本里,都绕不开一个词:屈辱。作为一位坚定的革命家,列宁竟然签下了一份让俄国割地赔款的条约。德国开出的条件不仅严苛,而且令人咋舌——要土地、要赔款,甚至逼俄国割让其最宝贵的资源和领土。

这简直是“狮子大开口”。托洛茨基拍桌子摔门,布哈林更是坚定地反对到底。但列宁却坚持,他说,如果不签字,三周之内苏维埃政权就会灰飞烟灭。这个决定表面上看是个巨大的妥协,但在列宁的心里,这是一场政治赌局。他赌的不是眼前的输赢,而是整个苏维埃政权的未来。

风雨飘摇的俄国和列宁的焦虑

时间回到1917年。彼时的俄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十月革命后,列宁率领布尔什维克掌权,可这刚上位的新政府,内忧外患,简直是泥足深陷。

对内呢,俄国还在经历着革命后的混乱,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局势还没完全稳固;对外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得俄国元气大伤,经济崩溃、军心涣散。尤其是东线战场上,德国的强势压境更让俄国毫无招架之力。

列宁深知,继续打下去,苏维埃政权将走向灭亡的边缘。国内,饥荒蔓延,士兵在前线的作战士气已降到冰点,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兵变。列宁的首要任务是稳住局面,让新生的政权有一丝喘息的机会。所以,他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另类”的方案——与德国和谈,求一个停战。

这个决定一出,顿时激起千层浪。布尔什维克党内顿时炸了锅。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的意见十分强烈,认为这无异于向德国低头认输,是背叛革命的原则。

而列宁则在一次会议上狠狠摔了一句话:“再打下去,我们撑不了多久了!继续斗争,政权就完了。”他眼睛盯着托洛茨基,“你们到底是想要革命胜利,还是想让政权从此消失?”

会议的气氛立刻变得紧张起来,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已经不仅仅是对德国妥协的问题,而是关乎整个苏维埃政权存亡的时刻了。

三大派系的对抗

在如何应对德国的问题上,布尔什维克内部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派系。首先是以列宁为代表的和平派,主张立即与德国签订和平条约,哪怕条件苛刻。列宁的想法很直接:保存革命果实,保住政权,只要苏维埃政权能存活,未来就有希望重新夺回失去的土地。

另一边则是布哈林和他的左派,他们坚持要继续进行“革命战争”,认为不能在这时放下武器,因为这会严重削弱苏维埃政权的革命声望和领导力。他们的逻辑是,哪怕战争再艰难,也不能屈服,因为这相当于出卖了革命。

然后就是托洛茨基的拖延派了。他的策略很聪明:既不投降,也不继续打下去。他希望通过拖延谈判的方式来争取时间,等到德国内部或者整个欧洲的形势发生变化,再考虑和谈。

三派的立场形成了激烈的对抗。尤其是列宁和托洛茨基,两人之间的争论最为激烈。托洛茨基反对列宁的妥协,他认为即便是拖延战术,也好过直接签署条约。

为此,他还亲自参与了与德国的和谈,希望通过时间换取局势的变化。然而,德国的态度异常强硬。谈判桌上,德国人一次次逼迫俄方做出让步,托洛茨基多次表示无法接受这些条件,但德国的底气十足,眼看着俄国的军队已经溃败,他们完全不急于妥协。

布列斯特会议的召开,堪称布尔什维克党内一次紧张的决策时刻。托洛茨基为了争取时间,采取了拖延战术,反复在谈判桌上周旋。

会议的场景颇具戏剧性:托洛茨基与德国谈判代表隔着长长的谈判桌,互相盯着对方,不时地扔出一句冷冰冰的条件。托洛茨基试图通过让谈判进入拉锯战,寄希望于德国内部的反战情绪加剧,或是其他欧洲国家的革命声浪能够帮助苏维埃政权摆脱困境。

可是,德国人并没有给托洛茨基太多时间。1918年2月,德国向俄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立即签署和约,否则发动总攻。托洛茨基这才意识到,继续拖延只会导致更大的灾难。果然,德国很快就动手了——东线战场上,德军全面进攻,苏俄军队根本毫无招架之力,前线告急。

最终,列宁不得不再次召开紧急会议。他斩钉截铁地说:“我们不能再拖了,德国人不会给我们时间。哪怕条件再苛刻,我们也必须签约。

”会议上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托洛茨基深知这次投票的结果将决定苏维埃政权的未来,但他依旧不愿认输。可形势比人强,列宁的观点最终得到了支持。会议结束后,布列斯特和约的签署已成定局。

一场无奈的妥协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署。根据和约条款,俄国不仅要割让广袤的领土,包括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和波兰等地,还要失去5000万居民、90%的煤矿、73%的铁矿和54%的工业产能。这意味着俄国的工业和经济基础遭到重创,国土面积也大大缩小。

此外,俄国还要向德国支付巨额赔款,达到60亿马克。这些条件无疑是极为苛刻的,对苏维埃政权来说,这是一场巨大的牺牲。和约的签署让党内的反对声音更加激烈。布哈林等人公开批评列宁,认为这是“卖国行径”,是对革命理想的背叛。

而托洛茨基则表示,尽管他同意不再拖延,但依旧对和约条款充满愤懑。很多布尔什维克党人甚至一度认为,这份和约将导致苏维埃政权彻底失去合法性,党内的分裂和矛盾也日益加剧。

然而,列宁并没有被眼前的失败吓倒。他的视野不仅仅局限于这场战争的结果,而是放眼未来。他深知,眼下签署和约是为了保住革命的果实,哪怕这意味着暂时的屈辱。列宁坚信,苏维埃政权只要能够生存下来,未来一定有机会重新夺回失去的领土和资源。

事实证明,列宁的赌注并非全然失败。虽然苏俄在战争中遭遇了巨大的损失,但德国内部的动荡局势也给了苏维埃政权一个喘息的机会。

短短一年后,德国爆发了革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被推翻,德国宣布投降。列宁的战略终于得到了回报,尽管布列斯特和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苏维埃政权成功度过了最危险的时期。

参考资料:

布列斯特和约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0年05月28日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