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人后悔了?前总统引俄入乌,如今有人想让这个“俄奸”回来

韩知许说文史 2025-03-05 20:28:36

开篇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随着俄罗斯再次发起进攻,乌克兰这个这个曾经高举欧盟旗帜高喊“自由”的国家,正经历一场颠覆认知的集体反思。

根据路透社最新民调显示,63%的乌克兰民众支持停战谈判,31%受访者直言“只要能结束战争,谁执政都可以”。

而曾被乌克兰民众唾弃为“叛国者”的前总统亚努科维奇,也在社交媒体话题榜上重新翻红,一条“请亚努科维奇回来”的帖子24小时内获得7.2万点赞。

2010年以48.95%得票率当选的亚努科维奇,曾是乌克兰东西部矛盾的“粘合剂”。

这个蹲过监狱的顿涅茨克矿工之子,在执政四年间让乌克兰GDP年均增长4%,他还用带着浓重俄语口音承诺:“我们不选北约也不选欧盟,只选乌克兰人的面包和暖气。”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亚努科维奇嘴上说着平衡,身体却很诚实地往莫斯科靠。2013年11月,他突然宣布暂停和欧盟签署自贸协定,转头就和俄罗斯签了150亿美元的贷款协议。

当日基辅独立广场瞬间涌入50万示威者,美国副国务卿纽兰被拍到向抗议者分发小饼干,现场视频显示有人成捆发放美元现金。

当“金雕”特种部队的橡胶子弹变成实弹后,事情彻底走向混乱,2014年2月22日那个寒冷的凌晨,成了乌克兰历史的转折点。

亚努科维奇乘俄军直升机逃亡莫斯科,反对派72小时内接管政权,而克里米亚半岛3月16日的公投以96.77%支持率并入俄罗斯。

可乌克兰人在赶走亚努科维奇后又获得了什么呢?

今年45岁的帕夫柳琴科正啃着干硬的面包苦笑。2013年冬天,这个利沃夫大学讲师曾在独立广场高喊“欧洲就是未来”,如今他的三名学生死在顿涅茨克战场,妻子因焦虑症吞服过量的安眠药。

他翻出手机里2014年2月的照片:广场上欧盟旗帜如蓝色海洋,年轻人围着篝火唱乌克兰国歌。“我们以为赶走亲俄总统就能获得自由,结果换来的却是俄罗斯坦克。”

战争摧毁的不仅是乌克兰百姓的肉体。乌克兰农业部的卫星图显示,19%的可耕地布满地雷;世界银行估算重建成本达4110亿美元,相当于战前两年GDP总和。

更残酷的是价值体系的重构:曾在西部城市利沃夫街头喷涂“亚努科维奇=叛徒”的乌克兰艺术家,如今在正维也纳难民营教儿童画向日葵,他坦言:“当年我们嘲笑东部人只会挖煤,现在他们至少还有口热汤喝。”

历史倒带至亚努科维奇时代,那些曾被痛斥的“卖国条约”如今看来却都变成了优惠条款。

2009年乌克兰曾因拖欠气费遭俄气断供,欧洲多国暖气中断,而亚努科维奇2010年用25年驻军权换来的廉价电力,让乌克兰工业用电成本比德国低37%。

2013年他同时与欧盟和俄罗斯谈判,布鲁塞尔一度准备批准免签旅行,莫斯科则开出每千立方米268美元的优惠气价,然而在亚努科维奇下台后这些东西统统都消失了。

如今乌克兰工业电价飙升80%,哈尔科夫坦克工厂的焊接火花,映照着第聂伯河对岸被炸成骨架的核电站冷却塔。

顿巴斯前线流传的黑色笑话最能反映民意变迁:“2014年我们为欧盟梦冲锋,2024年我们为欧盟面粉冲锋。”

如今西方曾经承诺的“自由红利”正在炮火中化为幻影。而更刺痛乌克兰人的是欧盟的冷漠。入盟谈判启动许久仍未通过农业条款,波兰农民却因粮食倾销堵住边境检查站。

那些2014年在广场分发欧盟手册的志愿者不会想到,十年后有12.8万乌克兰女性在柏林从事性工作——德国劳工部数据显示,这比战前暴增了十多倍。

亚努科维奇本人现在躲在莫斯科郊外别墅,偶尔接受采访还说想“拯救乌克兰”。

这话让东部城市克拉马托尔斯克的超市一位收银员泪流满面——她的工程师丈夫2014年因反俄示威入狱,如今全家靠亲戚寄来的罐头维生。“我们选过亲欧派,试过喜剧演员,现在连活命都要靠敌人施舍。”

这场集体反思的荒诞性在于:当克里米亚大桥的火车隆隆驶向莫斯科,当北约教官在利沃夫训练乌克兰新兵使用毒刺导弹,连2014年最激进的革命派都开始翻看旧账。

西方的地缘政治计算与乌克兰的生存现实正在脱节。拜登政府要求乌军“必须在赫尔松展现反攻成果”,但前线士兵更关心家人能否领到每月67美元的救济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强调“必须夺回克里米亚”,而敖德萨渔民的说法更实在:“如果俄罗斯人愿意恢复我们的渔船出海,挂什么旗子不重要。”

这种撕裂在亚努科维奇近期民调数据中尤为明显:东部地区48%受访者认为他“维护了稳定”,西部仍有62%坚持他是“叛徒”,但双方在“立即停战”选项上达成惊人的79%共识。

当泽连斯基在布鲁塞尔北约总部要求提供F-16战机时,基辅防空洞里的母亲们正在用TikTok直播“如何过滤雨水”。

这场持续十年的国家实验留下最深痛的启示,或许藏在前总理阿扎罗夫的话里:“小国在大国博弈中没有完美选择,只有不那么坏的选择。”

路透社最近采访基辅市民,发现超过六成的人支持谈判停战,三成的人直言“不管谁执政,能结束战争就行”。

这种情绪在哈尔科夫的地下室里发酵,在马里乌波尔的废墟间蔓延,最终化作第聂伯河上的血色夕阳——它照见2013年冬天广场上的理想主义火焰,也照见在防空洞里啃食过期面包的孩子们。

参考资料: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