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赖晨 来源:《宋元明清实学》
据统计,1951年5月27日至6月10日发生的铁原阻击战,在傅崇碧(1916—2003)的指挥下,志愿军六十三军2.8万人顽强抗击了美军4.7万人的轮番进攻,击毙击伤美军1.5万余人,粉碎了美军快速占领铁原、摧毁志愿军后方基地和交通线的企图。这次战役结束后,傅崇碧昏睡了四天,瘦了25斤,其部队伤亡了两万多人。那么,他有着怎样的家世呢?
大巴山的中农之家1916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傅崇碧出生于四川通江县沙溪咀凉风垭乡迪坪村伏家山(今属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胜利乡地坪村,当时又叫通江县第八区七乡迪坪村),其家本姓伏,后改为傅。
通江县在川陕边区,位于大巴山。这里河流纵横,土地肥沃,山峦层叠,树木茂盛,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富。但经济比较落后,只有农业、手工业,无现代工业。而且两极分化,贫富悬殊。九成农民是佃农、小自耕农。
傅崇碧的曾祖父是地主,祖父是清末童生,曾经考过秀才,但未考上,后一生靠舌耕谋生。
父亲伏朝文是铁匠,会制造猎枪、农具等铁器。
母亲杜氏是劳动妇女,略通文墨,贤惠能干。
傅崇碧的家庭为上中农,生活小康。
祖父在迪坪村刘家祠堂书院教书,1922年,6岁的傅崇碧开始跟祖父读书,祖父是其启蒙老师。
沦为贫农1923年,祖父病逝,家里为老人料理后事花了许多钱,又少了一份薪金收入,家境开始窘迫。
1924年,母亲杜氏病逝。为了把丧事办好,父亲把土地当掉了。傅家只有傅崇碧一个男孩,十分宝贝。两个妹妹傅崇清、傅兰香跟着父亲伏朝文,他跟祖母,祖母十分疼爱他。
没想到,在1927年,祖母也不幸病逝了。祖母去世后,父亲不得不卖掉了一部分土地办葬礼,其家境从此沦为贫农。
不久,父亲续弦,娶了继母。继母带来一位儿子。父亲农闲制造猎枪、农具,赚点钱养家糊口,供傅崇碧上学。农忙时,他也要参加劳动和放牛。
放牛受辱南方的水牛喜欢戏水。有一次,傅崇碧放牛没注意,水牛跑入地主家的稻田,损坏了一些水稻。被地主少爷看到了,就跑过来扭住傅崇碧,并对他拳打脚踢。少年气盛的傅崇碧不愿意任人欺辱,毫不客气地还手反抗,打了少爷。
这下闯祸下弥天大祸了。还没等他到家,地主便到家中大闹,父亲伏朝文向地主赔礼道歉,赔偿稻田损失,但地主不依不饶,提出许多无礼的条件,如要伏朝文父子下跪磕头。
傅崇碧挨了父亲的打,又被地主少爷打骂了,这件事情让他体会到了恶人的为富不仁,在其心中留下了强烈的印象,从此,他对地主充满了仇恨。
参加革命党在四川有着长期的工作基础。在川东,宣汉县在1925年便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达县在1926年成立了“中山青年团”。从1927年秋到1928年春,宣汉、达县、梁平等地建立了党组织,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1929年4月27日,共产党员王维舟等人在万源、宣汉边界成立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军,举行了暴动。1932年11月,阆中、南部县地下党动员了2万多农民暴动,并建立了游击队。
在川西、川南,党也曾经多次暴动。这些暴动,虽然多数失败了,但在群众中留下了深远的政治影响。
1932年12月,徐向前同志等人带领红四方面军,从千里之外的鄂豫皖奔袭川陕地区,占领了通江、南江、巴中等20多个县,领导了600多万人。
大巴山下,红缨飞舞,改天换地。
16岁的傅崇碧早在迪坪村刘家祠堂书院学习时,就认识了地下党吕老师,接受了革命思想,并光荣入团。
傅崇碧于1933年转为党员,先后任四川省通江县区少先队长、青年团区委书记,中共通江、仪陇、长池、江油等县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
1933年2月,17岁的傅崇碧任通江县委书记。通江县是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省委所在地,通江县委也设在这里。省委书记袁克服、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找到他谈话,要他动员3000青壮年参加红军。傅崇碧亲自带领县委干部到各区包干落实该工作,不到10天,各区动员的青壮年陆续到县集中,共有3200多人,超额完成了任务。
傅崇碧在苏区大力扩红,30万人口的通江县,他至少动员了三万人参加了红军,大部分成为烈士。
心系故土1937年,在延安的傅崇碧给老家的姨表弟刘忠凡(1929—)写了一封信,当时,18岁的刘忠凡正在迪坪村刘家祠堂书院读书。他在信件中说:“代我问所有的亲戚好。我现在不能回家。要得回家,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才能回来……”
当时的通江县是国统区,伪保长刘维棋说傅崇碧是“共匪”,要找他继母的麻烦,因为遭到当地社会贤达刘世兴、张旦卿的反对才罢手。
1949年解放后,解放军连长吕拉富到通江县沙溪咀剿匪,让刘忠凡给他当文书。
村长伏正坤是傅崇碧的发小,小时候一起参加过儿童团,就问吕连长认识傅崇碧吗?吕拉富连长表示认识,并带兵到傅崇碧家表示慰问。
伏正坤给傅崇碧写了一封信。傅崇碧回信说:“现在解放了,全国都一样,我们家乡归川陕行署管,主任是胡耀邦,有事可找他。我两三年内不能回故乡,可能要随彭德怀副总司令去打仗……”
不久,伏正坤收到了胡耀邦的来信。信中说:“我与傅崇碧是延安抗大同学,傅崇碧现在是63军军长,要去打仗,家里所有的亲戚,你代我问候……”川陕行署给傅崇碧家送来一块“光荣军属”的布匾。
1960年,傅崇碧因为肾癌割掉了一个肾脏,病愈后在北京军区工作,先后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卫戍区司令、政委。
1966年某日,傅崇碧到重庆出差,成都军区的领导同志很多是他的老战友,他们热情地邀请他回通江县看一看,走一走。傅崇碧十分高兴。当地政府准备欢迎他回去,还特地准备了医生、小车。
这时,有人告诉傅崇碧,通江县政府门口等他的人有成百上千,想向他打听和他一起参军的亲人的下落。其中,有些还是多年翘首盼望儿孙胜利归来的孤寡老人。
那一刻,傅崇碧的心情十分沉重。他说:“多少优秀儿女为了革命的胜利,告别父母,离别家乡,从此一去不复返,永远长眠异地他乡,而带他们上火线的我却活下来了。我该如何面对千千万万烈士们的亲属父老?”傅崇碧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情,所以,尽管他十分思念父老乡亲,但还是没有成行。
2001年“七一”前夕,他把自己一生工资积蓄20万元,委托儿子傅欣(伏星)捐献给通江县建希望小学。在通江县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傅崇碧将军希望小学”终于在风景秀丽的广纳镇高塬河畔诞生了,并有学生1200余名,其中300余名贫困学生由学校支付学费。
傅崇碧故乡迪坪村刘家祠堂前新建了一座地坪村小学教学楼,傅崇碧也为此捐资了4万元。
本来,他想亲自把20多万元送到四川通江县,但因为年事已高,加上身体状况欠佳,医生坚决反对才没有成行。他为此深感遗憾。他一再叮嘱儿子傅欣,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千万不要搞什么树碑立传。
傅崇碧的生活十分节俭,从无特殊要求,最爱吃的食物是红薯、土豆。
2003年1月17日,傅崇碧将军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主要亲人傅崇碧的夫人黎虹(1921—2016),河南罗山县人。1939年,她和傅崇碧在晋东南一个小山村结为革命伴侣。
傅崇碧、黎虹夫妻共生一儿三女:儿子:傅欣(伏星);女儿:傅力(黎力)、傅亚平、黎燕(傅亚虹)。傅欣的妻子为滕爱萍,傅力(黎力)丈夫为钱永刚,黎燕(傅亚虹)的丈夫为刘林秋。
【作者:赖晨 来源:《宋元明清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