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比亚迪在深圳小漠工业园举办了比亚迪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比亚迪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这不仅是比亚迪企业史上标志性的事件,更是中国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重要里程碑。
曾几何时,比亚迪一年只能卖50万辆,如今一个月就能销售50万辆。拉长时间线来看,比亚迪取得第一个500万辆成就,用了整整15年;而第二个500万辆,只用了短短15个月,这就是比亚迪规模效应起势之后,呈现出来的恐怖爆发力。
在下线仪式现场,王传福向游戏科学创始人兼CEO、《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交付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腾势Z9。冯骥表示,非常荣幸成为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车主,未来将与比亚迪一起用世界级品质讲好中国故事。
比亚迪为什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外界的分析有很多,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却认为,最关键的因素是比亚迪的工程师文化,他表示:“工程师之魂就是比亚迪之魂。即便我们所有财产,包括厂房、专利、股票全部消失,只要工程师还在,就随时可以东山再起。”
技术狂人王传福
在汽车行业,任何战略战术都必须建立在技术逻辑的基石上。幸运的是,工程师出身的王传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技术狂人。
和大洋彼岸的技术狂人马斯克一样,王传福本人是个技术狂,在公司几乎只穿工程师的制服。
在比亚迪的主营业务是电池的时候,王传福就是公司最懂电池技术的人,而当比亚迪准备投身汽车产业后,王传福通过学习,很快也成为公司最懂汽车技术的人之一。
在正式决定造车之前,王传福和原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买下了市场几乎所有的汽车技术书籍,刻苦钻研。在2003年,王传福与廉玉波畅谈了好几个通宵,廉玉波问:“你懂汽车吗?”王传福答:“我很喜欢汽车,看了上百本书。”
当时,王传福唯一的嗜好,就是买很多豪车,如奔驰和雷克萨斯,当然他买车不是为了炫耀,而是动不动就把它们拆了。
王传福不仅自己懂技术,更重视技术人员,他从一开始就为比亚迪注入了工程师之魂——一个友好的企业文化,优厚的薪酬体系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比如,比亚迪中央研究院号称高管中的黄埔军校,内部很多以简单的晋升路径进行业务扩张,几乎所有事业部和工厂的最高领导均是技术研发出身。
在下线仪式现场,王传福回忆道,十几年前,比亚迪刚刚涉及造车业务,在比亚迪的上海松江汽车工程院,王传福要求所有工程师拆解市面上的热销车型,然后写出详细的技术报告。
起初,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工程师生怕破坏了公司资产,放不开手脚,尤其是面对名贵的豪车,王传福于是当着众人的面,用钥匙划破自己的奔驰车,然后说:“现在,你们可以去拆我的车了。”
2007年,王传福在中国企业家杂志的专访时,这样说:“任正非应该知道我这种感觉。企业家对于技术人员要有耐心,不能我今天投入以后,6个月就要收到利润,这是做不到,技术还要通过一个产品来表现,你要给他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同时对技术人员要理解。”
“因为技术人员有很多缺点,不会拍马屁,经常给你挑毛病,不会受压,你给他高压,他说我在哪儿找不到饭碗,为什么一定要在你这儿做?技术人员跟一般的工人不一样,工人你给他收入高,天天给你干。技术人员要是认同你这个人和理念,钱再少也会跟着你干。”
懂技术才不会豪赌
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1000万辆下线仪式上,王传福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就不是为了造燃油车,一开始就是为了做电车。在王传福眼里,新能源就一定是未来。
为什么王传福有如此笃定感?
一方面当然是国家政策。
今天,提到比亚迪的崛起之路,一定绕不开国家的产业政策。今天我们耳熟能详的是,1993年,钱学森就向中央建议,绕过燃油车,直接发展电动车。2001年9月,中国科技部在“十五”期间的国家“863”计划中,特别设立了电动汽车重大专项,并组织召开了可行性研究论证会,当时就确认了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三条技术路线,可见,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所有技术路径,早在2001年科技部就已经规划完毕。
另一方面就是王传福真正懂技术。
在2016年,王传福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些不懂技术的企业家以为我们在豪赌,一些不懂市场又不懂技术的投资家也认为我们在豪赌,其实我胆子很小,我根本不会去豪赌。”
也就是说,王传福不仅懂国家政策,更懂技术。其实话应该反过来讲,正因为王传福自己懂技术,所以他才会坚定不移地ALL IN,以至于比亚迪的战略抉择从不会受内部或外部的舆论影响,而左右摇摆。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王传福对插混技术与磷酸铁锂路线路线的坚持。
如果我们把时间拉回到大约5年前,当时电池产业界许多观点认为,能量密度上限较高的三元锂路线才是新能源的未来,而磷酸铁锂却是低端的代名词,注定会被淘汰。
许多主机厂纷纷投靠三元锂路线,电池巨头宁德时代也趁势崛起,抢占了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尽管如此,王传福却还是坚持磷酸铁锂路线不动摇,他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拍着桌子说:“磷酸铁锂才是最后的方向!”
之所以这么说,首先就是纯粹的技术角度,他认为,磷酸铁锂路线的核心逻辑在于经济性、安全性和高效率的综合平衡,虽然它在质量能量上限低于三元锂,可由于并没有采用镍、钴等稀有元素,成本更低,寿命和安全性也更好。
除技术视角外,还有就是王传福的产品视角,在他看来,自主品牌要想真正战胜合资品牌,必须在主流家用市场拿出过硬的产品,而当时,以纯电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在高端和低端都占据统治地位,唯独在市场份额最大的家用A级和B级市场乏善可陈。这个市场区间的产品,通常是一个普通家庭的第一台车,消费者最大的需求就是续航长、性能好、成本低。
对此,比亚迪拿出的产品方案就是插混DM-i技术和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性能确实好,但从成本来看只能用于高端性能车,市场非常小,一旦国家补贴退潮,那么许多厂商就会万劫不复。
2020年7月,比亚迪推出划时代产品——比亚迪汉。全系搭载刀片电池,价格区间为21.98万-27.95万元。这款产品只有纯电,没有燃油,王传福的产品定位非常清晰,就是要用一款重磅产品,直接代言刀片电池。
比亚迪汉上市即爆款,月销从未少于4000辆,产品供不应求。
此后,比亚迪又推出了第四代的DM-i技术,这成为比亚迪彻底淘汰燃油车的深水炸弹。代表产品是2021年3月上市的比亚迪秦PLUS DM-i。
在多年的技术积累下,比亚迪研究出了最优插混结构——P1+P3。要知道,这是继比亚迪推出第一代插混系统之后的第12年。
在此之前,比亚迪苦心研发的磷酸铁锂,插电混动等核心技术,长期被市场视为鸡肋,当时许多厂商和技术专家认为,丰田油混采代表着未来,比如在2016年,吉利、长城的高层依旧在公开场合质疑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认为新能源不过是昙花一现。但无论外界如何嘲笑,王传福一直把它们作为核心技术坚持研发,完全不受到外部干扰。王传福的战略定力可见一斑。
纵观比亚迪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王传福对技术的重视,给比亚迪注入了工程师灵魂,而以技术为先导的企业文化,让比亚迪对国家政策和技术本质有着深刻的理解,进而带来了坚定的战略预判和战略定力。最后,才是我们看到的让人津津乐道的垂直整合模式、深不可测的技术鱼池和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