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我们村子里最出息的孩子,从小就是大家眼中的尖子生,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毕业后又去了国外读研。
以前村里的叔叔阿姨都常常把他当作榜样来教育自家的孩子,连村里的小卖部老板也常常自豪地提起:“你看看人家小李,多有出息!”可是,每当小李春节没回来的时候,他的父母就显得特别落寞。
而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村里的老人们有些不理解,这么优秀的孩子,怎么反而离父母越来越远了呢?
这并非是个例。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有个光辉的未来,但如果代价是孩子远离父母,这恐怕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每次村里的老刘谈起自己上清华的儿子,总是感叹:“几年难得见他一次,连他爸去世最后一面都没见着。”这不禁引发了村里人的深思:成功的孩子,真的就意味着与父母的距离越远吗?
出国与工作压力的影响不少有成就的儿女,出国成了他们人生中重要的一步。
还有工作原因,使得常回家看看成为一种奢望。
小张的儿子在国外工作,每逢节假日,电话居然成了他们之间唯一的联系。“刚出国那会儿,电话还频繁,过了一段时间,电话也懒得打了”,小张无奈地说。
我邻居老陈家也有同样的情况。
他的儿子在国内一线城市奋斗,没出国,但工作压力也让他抽不出时间回家。
每到周末,本应是团聚的时光,可现实是,小陈还要加班,有时甚至连给家里打个电话都成了奢望。
老陈夫妇不解地问:“工作真有那么忙吗?”忙碌的生活和职场竞争,让孩子们疲于奔命,走得越来越远。
孩子与父母同住的现实考量对于那些想和孩子同住的父母来说,面临的却是另一种无奈。
老王的儿子在大城市买了房子,但家里还住着儿媳妇的父母。
“我也实在是住不惯儿子的家,所以住一段时间就回来了”,老王说。
子女成家之后,家里逐渐成了“小家庭”,父母与儿女共同生活的日子似乎离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越来越远。
很多老年人并不愿意搬入孩子的新家,原因有很多,担心与小两口生活习惯不一致,怕给儿女添麻烦,甚至有时候觉得新地方不如老家舒适。
这让我们看到,很多时候,子女不一定是不愿意照顾父母,而是生活的细琐和现实的限制,让父母和子女的居住安排变得复杂。
教育、品德与亲子关系但也并非所有优秀的孩子都远离父母,那些懂得感恩、有责任心的孩子,无论再忙,也会尽量抽时间来看望父母。
小林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企业高管,平时工作非常忙,但无论多忙,每年至少会回老家几趟。“我的父母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小林一直这么认为。
显然,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品德修养,对成年后亲子关系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
那些从小被教导要尊重、感恩的孩子,即使事业再成功,也会时常惦记着家中的父母。
因为他们明白,父母的付出是成就他们事业的重要一环,这种感恩的情怀,会促使他们在生活中尽可能地回报父母。
长时间以来,我们总是认为,孩子越优秀,父母就越幸福。
但事实并非如此,每一个成功背后的故事都不一样,有遗憾也有无奈。
无论孩子将来有多大成就,亲情总是无法割舍的纽带。
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情况告诉我们,不管孩子多么出色,他们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家人的支持与理解。
在结尾,不妨让我们思考:让孩子成才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
正如小林的故事所揭示的,父母的幸福不仅仅在于孩子的成就,更在于孩子在取得成就后,能否记得父母的辛劳,能否懂得回报和陪伴。
当一个家庭能够做到这一点时,离得再远,心也还是贴得很近。
愿每一个家庭都能在培养优秀孩子的同时,不忘让他们学会拥抱亲情,真正实现彼此间的心灵相通。
祝愿屏幕前的每一位朋友都能享受家庭的温暖与幸福,身体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