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唐宗宋祖,也只是领一时之风骚。
港乐也一样,没有人能久居王座指点江山,没有人能一家独大而号令天下莫敢不从。
从“开山鼻祖”到“最后的倔强”,不过半个世纪的风光。
1967年,19岁的许冠杰自组莲花乐队,步入乐坛。
1971年,一首许冠杰自己创作的粤语歌《铁塔凌云》,拉开了现代港乐的序幕。
1974年,许冠杰发行专辑《鬼马双星》,同时期“教父”顾嘉辉为仙杜拉创作歌曲《啼笑因缘》。
因为这两位巨擘,香港乐坛从流行西洋乐和国语小调的潮流,正式进入现代港乐的时代。
许冠杰的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他的歌曲《浪子心声》,成了粤语歌的“质检员”,让数不清的来港开演唱会的歌手都把它当做必备曲目。
《浪子心声》,与国语歌中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一样,都是华语流行乐中的不朽篇章。
创世之功,大于开疆裂土,大于持盈守成。
所以,在港乐史上,许冠杰就像“千古一帝”秦始皇那样,或许文韬武略不及汉武唐宗,但影响力上无可替代。
所以,许冠杰成了第一位获得金针奖的歌手。
所以,在1992年许冠杰43岁“荣休”那年,港乐真正的集大成者——“校长”谭咏麟亲自封其为“歌神”,这是港乐唯一一位真正的“歌神”。
如果许冠杰能安心唱歌,或许他将到达更高的高度,只可惜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电影上,成为港娱第一位歌影双栖天王巨星。
在许冠杰分心电影之时,随着香港电视剧的流行,从日本打擂归来的“教皇”罗文,还有演而优则唱的“秋官”郑少秋,成了电视歌流行时代最耀眼的男歌手。
一定程度上说,是许冠杰将王座“禅让”给了罗文。
在70年代后期,罗记领先了竞争对手太多,郑少秋虽好,但在资源和唱功上略逊罗记;关正杰也不错,可惜其低调的性格让其少了王者之气;区瑞强有些“另类”;叶振棠有些“基本盘不硬”;其他人,量级上根本不对位。
罗文,是有艺术追求的,不追求最大商业化的他,也成就了另一位歌坛大佬——“歌隐”林子祥。
喝着洋墨水的林子祥,在1976年才姗姗来迟,从他拿手的英文歌开始港乐征程,只是这种“逆流而上”的行为并没有兑现他过人的天赋。
终于,在1978年,林子祥向现实妥协,开始钻研粤语歌。凭借高超的唱功、过硬的音乐素养,加上“词坛三宗匠”之一的郑国江的支持,林子祥在1980年绽放了自己最耀眼的光芒。
只是,林子祥的性格,就像娱乐圈给他的封号“歌隐”那样,只愿意做“扫地僧”,不愿去睥睨天下。
整个80年代,林子祥与谭张梅一道,成为港乐四大“天皇巨星”,却没有去角逐任何一个乐坛大奖。
1977年,一对靓仔好友纷纷参加香港的音乐比赛,从而步入乐坛,其中一位蛰伏了6年之久才取得阶段性的成功,而另一位在出道第一年就拿到了十大中文金曲,他们就是张国荣与陈百强。
上世纪80年代初,当“老人数”们各有各忙、各都“不务正业”时,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陈百强横空出世,成为港乐第一位天王级偶像歌手。
只是,陈百强人如其外号“歌佛”,对人对事太佛系,讲究顺其自然,他的事业是这样,他的爱情也是这样。
在“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歌坛呼唤新的“话事人”时,一位“前辈”适时抓住了这个机会。
谭咏麟进入乐坛的时间不短,70年代由他担任主唱的温拿乐队更是当时乐坛首屈一指的组合,只是这个组合成员在1978年选择各自单飞后,谭咏麟跟好友钟镇涛一样开始一边唱歌一边拍电影,还一不小心拿了个金马影帝。
1983年,首届十大劲歌金曲举办,风光不过“丹尼仔”陈百强。
没想到的是,这个颁奖礼却在接下去的几届变成了谭咏麟在男子阵营中的“一个人跳舞”,他连续四届获得象征着“歌王”荣誉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并两次拿到象征着最好单曲的“金曲金奖”,而很多歌迷“入坑”港乐,也始于谭咏麟。
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许冠杰,谭咏麟就是港乐的“第一人”。
娱乐,是人之天性,某品牌的广告词说得好——会娱乐,更快乐。
说到华语乐坛哪个地区最会娱乐,香港娱乐圈当仁不让排第一。
或许是嫌谭咏麟一家独大太过无聊,加上羽翼渐丰的张国荣表现开始越来越好,港娱祭出了“谭张争霸”一说,将张国荣提升为阿伦的头号竞争对手,于是港乐衍变成这对绝代双雄的“王不见王”。
深受其害的谭咏麟激流勇退,宣布在1988年退出香港地区一切有竞争性质的颁奖礼。
在谭咏麟正当红时拿到两座金曲金奖奖杯的张国荣,获得了后谭咏麟时期的连续两届最受欢迎男歌手奖。
功利心不强的张国荣其实也深受“谭张争霸”一事其害,只是谭咏麟规避纷争的行动更早。
在荣耀加冕后,性情中人张国荣更是做出了比谭咏麟更大胆的决定——退出乐坛。
两王淡出或退出后,港乐男子阵营群龙无首,谁都拿不出稳压别人一头的绝对实力。
老天王们,都已避世。实力派中,钟镇涛年龄太大,蔡国权偶像气质不足,蔡枫华“癫”过头了,吕方、杜德伟抗压能力太差,李克勤、黄凯芹、许志安们,似乎还不够格。
1990年,在群雄割据之时,耕耘歌坛五载的影视当红小生刘德华,出人意料地获得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在众多男歌手中率先“杀出个黎明”。
当然,当时并没一家独大,除了刘德华,当年“双子星”之一的张学友,还有拿到最受欢迎新人金奖的黎明,被港娱塑造成了“三剑客”。
第二年,刘德华蝉联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张学友拿到金曲金奖,黎明有两首歌成功当选年度十大金曲。
这样的格局在随后不久发生变化,在台湾飞碟唱片炙手可热的郭富城回港。
1992年的TVB台庆,一块“四大天王”的金匾落在张刘黎郭头上,香港四大天王开始对港乐近十年的统治,这种统治力甚至渗透到了整个华语乐坛。
四个人谁也没有稳压对方一头的实力,在并立之时也是你追我赶,他们瓜分了那个年代所有的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和金曲金奖,也让其他男歌手甚至女歌手感觉“天无宁日”。
香港四大天王时代是港乐领袖华语乐坛的时代,也是整个华语乐坛的“开元盛世”,它比港乐的70、80年代要优秀太多太多。
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港乐在四大天王时代达到了顶峰,而巅峰之后,是跌落谷底的彷徨与凄凉。
1998年,黎明、张学友先后宣布不再拿奖。
2000年,张学友更是拿到了独一无二的金针奖。
这奖,是对四大天王时代的最好肯定。
这奖,也宣布港乐将统治权拱手让给了台湾乐坛。
余晖之下,人们看到了“世纪小天王”谢霆锋烟花绽放那一刻的短暂绚烂,也看到了老而弥坚的李克勤证明了自己才是“第五天王”的真正拥有者,还看到了“第三代歌神”陈奕迅用两个十年成为台湾金曲奖的“歌王之王”。
只是,这或许是“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片刻贪欢,这些人,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带领港乐与台湾乐坛甚至后来的内地乐坛分庭抗礼。
渐渐地,他们也和前辈们一样,去“香江北上”,去迎合,去迷失,去让港乐变得越来越陌生。。。
张基荣最渴望功利,还说它功利心不强,打压蔡枫华,造谣陈百强和谭咏麟,都是张基荣干的坏。
写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