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托举到高处;等老了才发现,孩子越

宣逸升学一点 2025-03-24 17:28:37

发现身边很多父母,在培养孩子上不遗余力,只要对孩子好的,不管是花多少钱,多少时间都愿意付出。年轻时,他们为孩子付出了一切,等老了,却发现,并不是孩子优秀了,他们万事大吉了。

01

优秀的孩子活成了父母的面子,却也离父母越来越远

前几天,遇到一位农林大学的退休教授,今年76岁,保养很好,人很精神。他说现在每天尽量都让自己忙碌,除了讲讲课,大部分时间都在找朋友喝茶聊天。

一问,才知道,他唯一的儿子因为成绩优秀,出国留学后,就定居日本了。之后找了一位日本的妻子,现在他已经有了两个孙女。但两个孙女生在日本,长在日本,不会讲汉语,一两年回来一次,基本没办法沟通。

教授两口子日语不太好,所以也很少出去探望儿孙,毕竟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事事都不方便。教授说,有时候甚至想去做试管婴儿,再要一个孩子,陪伴自己。当然他这种想法,也只是想想而已。但却真实体现这一类老人的孤单和无奈。

在这个“内卷”越演越烈的时代,年轻时,父母拼尽全力,把孩子托举到高处。但是等老了,才发现,孩子越优秀,离父母越远,父母越孤单。

02

笨孩子都是来报恩的

电视剧《人世间》中的情节令我印象深刻。

周家有三个子女,大儿子周秉义和二女儿周蓉都出类拔萃,成功考入北京大学,前途一片光明。也因为他们的优秀,早早离开父母,展翅高飞。

只有小儿子周秉昆因为成绩不好,进了酱油厂,留在了父母身边。

老大老二活成了周家二老的面子,却也是一年到头见不到一面。而平庸的周秉昆没能成为父母的骄傲,却是陪伴父母最多,最尽孝的那一个。

家里的事,他跑前跑后处理;父母有事,他随叫随到。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地照顾父母和家里。

很多平凡的孩子虽然没有傲人的履历,没有光鲜的学历,但也正因为他们的平凡,他们能为年迈的父母带来温暖和依靠。

有事,他们随叫随到。周末、节假日,他们带着儿女看望父母,让老人享受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

笨孩子,虽然飞不远,但却是老人晚年最大的依靠和安慰。

03

拔下充电器,再见又是一年

网络上曾有一句调侃:拔下充电器,再见又是一年。

有点夸张,却又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亲戚家唯一的儿子学业毕业后,就去广东闯荡,之后就留在广东,女友也是当地的,两人成婚生子。如今已有两个孩子。但是老两口至今仍旧在福建闽东的一个小县城生活。老两口只有这一个儿子,曾经去广东呆过一阵,但饮食、风俗等都不习惯,就又回到老家独自生活。

每年年底,儿子都会开车带着一家人回福建的小县城过年,但每次最多呆个十多天,就要离开,回到居住地。因为孩子要上学,大人要为生活打拼。

老两口能理解孩子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不易;但一年盼到头,只盼来这十来天的相聚。每次眼巴巴地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身影,老两口都会在路口久久凝望。因为他们明白,随着年岁的增长,身体的衰老,与孩子的相聚是见一次少一次。

人生的悲哀,莫过于一次又一次的离别;更悲哀的是,不知道年迈的父母能否撑到下一次的相聚。

写在最后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很多孩子总觉得来日方长,一切来得及,尽孝可以慢慢来。但殊不知,有时候,一旦错过,就是永远。

季羡林在《永久的悔》中写道:

我真后悔,我最不该的,就是离开了母亲。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人生没有太多的如果,我们与父母的缘分,只在这一世,千万不要等失去时,才追悔莫急。

及时行孝,哪怕只是多打打电话,多陪父母聊聊天;虽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对父母来说却是无比的高兴和幸福。

转自老树嘉木,侵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