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日,香港交易所的铜锣声被一群蹦跳的“雪王”人偶敲响。
蜜雪冰城以5266倍超额认购、1.82万亿港元冻资额刷新港股纪录,首日市值突破千亿港元。

这两位河南农村出身的创始人张红超与张红甫兄弟,虽然成了上市公司创始人,却笑容憨厚得像隔壁早餐铺的老板。
然而,正是这对“草根兄弟”,用28年时间,将3000元地摊生意变成全球第五大连锁餐饮品牌,让4.5万家门店的灯牌从郑州城中村亮到越南河内、印尼雅加达。
有人说,这场上市是“中国下沉市场的胜利宣言”,也有人说,这是“土味品牌对精英消费主义的终极嘲讽”。
但张红甫的总结更直白:“我们只是想让普通人每天多一份小确幸。”

01
1997年的郑州燕庄,19岁的张红超蹬着三轮车,载着150斤冰块在车流中摇摇晃晃。
冰块融化浸湿裤脚,他顾不上擦汗,这是奶奶缝在内裤口袋里的3000元创业基金换来的“全部家当”。
张红超的起点,是河南商丘农村。
1978年出生的他,初中辍学后养过鹌鹑、种过中药、修过摩托,直到1996年考入河南财经学院成教班,才带着奶奶的积蓄闯入郑州。
发现商丘刨冰在郑州稀缺,他焊制刨冰机、熬煮糖浆,支起“寒流刨冰”摊。
但命运似乎总在开玩笑,店铺因拆迁三次倒闭、四次搬迁,最狼狈时连人带冰摔进车流,冰块化成水混着眼泪往肚里咽。
转机出现在2000年。
当第五次创业选址在废弃铝厂时,这个曾被戏称“郑州拆迁活标本”的年轻人,终于有了稳定据点。
他转型开餐馆,卖1.5元的酸辣土豆丝,用“农民工吃得起”的价格,攒下人生第一桶金。

2005年,张红超在日本蛋筒冰淇淋上嗅到商机。
市面20元/支的冰淇淋,被他用奶粉、白糖和自制蛋筒复刻,定价仅2元,餐馆顾客还能再减1元。
这款“赔本赚吆喝”的产品,意外成为排队爆款,弟弟张红甫后来回忆:“哥蹲在店门口数蛋筒皮,笑得像捡了金子。”
2007年,23岁的张红甫从黄河科技大学退学,成为蜜雪冰城001号加盟商。
彼时蜜雪刚开放加盟,门店不足10家。
哥哥主抓产品研发,弟弟负责品牌扩张,这对相差6岁的兄弟,即将上演中国商业史上最戏剧性的“草根兄弟创业记”。
02
张红甫加盟初期,蜜雪仍处于“家庭作坊”阶段。
他用雀巢咖啡粉捣鼓出1元卡布奇诺,让门店日销破千杯。
但也遭遇过冰淇淋粉断供,被加盟商追着骂,兄弟俩意识到:低价策略必须建立在极致供应链上。

2012年,他们在开封自建冰淇淋粉厂,将原料成本压降20%;2014年焦作物流园启用,全国97%门店实现免运费冷链直达。
到2023年,蜜雪已拥有五大生产基地、27个仓储中心,60%原料自产,单杯奶茶成本压至1元以下。
张红超的车间改造能力堪称魔幻,把农药喷雾机改成封口机、用收银机零件组装冰淇淋机,连垃圾桶都要亲自设计尺寸。
2015年,蜜雪迎来至暗时刻。
急速扩张导致品控失控,加盟商用变质柠檬、偷工减料的消息不断。
张红甫力主继续开店,张红超坚持“先练内功”,兄弟矛盾爆发。
张红超负气出走海南,蜜雪进入“弟弟时代”。

但仅一年后,张红甫就被现实痛击,巡查门店时发现后厨蟑螂乱爬、过期原料照常使用。
他连夜拨通哥哥电话:“哥,我错了。”
张红超回归后,蜜雪启动“史上最严品控”,摄像头直连总部、垃圾桶统一采购、违规加盟商直接摘牌。
这场风波让蜜雪明白,低价不等于低质,规模必须与体系共生。
03
2018年的某个深夜,张红甫盯着电脑上的设计稿眉头紧锁。
华与华报价500万元的“雪王”方案,让他心疼得直嘬牙花子:“这够买多少吨柠檬啊!”
但最终,那个举着权杖的胖雪人,成为改写蜜雪命运的关键棋子。

“雪王”IP与魔性主题曲的组合,在2021年引发现象级传播。
B站二次创作视频播放破亿,农民工用铁桶翻唱、大学生操场跳“雪王舞”,甚至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都在推特转发。
张红甫得意地说:“我们要土到极致便是潮。”
更绝的是下沉市场的精准打击。
当喜茶、奈雪在一线城市拼“第三空间”时,蜜雪用3元甜筒攻占县城中学、工地和菜市场。
其70%门店位于三线以下城市,瞄准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6亿人群。
有网友调侃:“蜜雪冰城是唯一让我实现奶茶自由的男人。”
2021年,蜜雪首站登陆越南河内,复刻“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借助OPPO、vivo的华人经销商网络,3年开店超4800家。
印尼门店的2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9元)巨无霸甜筒,让当地年轻人惊呼“中国魔法”。

但攻占东京、首尔时,蜜雪却遭遇水土不服。
日韩消费者质疑:“比自动贩卖机还便宜,真的能喝吗?”
截至2024年,两地仅存12家门店。
张红甫在内部信中反思:“全球化不是复制粘贴,我们要学会用拉菲配辣条。”
蜜雪98%收入来自向加盟商卖原料,被戏称“披着奶茶外衣的供应链公司”。
为确保4.5万家门店口味统一,他们建立“高考式品控”,新加盟商需通过72项考试,从糖度配比到垃圾桶间距均有标准答案。
但这种模式也暗藏风险。
2024年,蜜雪关店1298家,部分加盟商抱怨“赚不到钱”。
有河南老乡在抖音哭诉:“村里一条街三个蜜雪,还没小卖部利润高。”

兄弟俩坚持“每杯奶茶捐1分钱”,累计捐赠超6000万元。
河南洪灾时,总部被淹仍捐款2600万元;资助1300名学子、研发可降解杯盖等举动,试图消解“血汗工厂”质疑。
但2024年澳洲门店被曝使用临期奶粉,再次引发舆论风波。
张红甫的回应很“蜜雪”:“错了就认,该赔就赔,但4元柠檬水绝不涨价。”
蜜雪冰城的故事起于微末,却最终一飞冲天,今后,这个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或许正如张红甫日记所写:“我们不过是被命运丢进冰块的柠檬,有人觉得酸,但我们偏要酿出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