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育儿过程中,许多家长都思考过如何培养出自立、有主动性、能解决问题、有勇气走出舒适区并能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的孩子。
关心孩子的父母普遍期望孩子快乐且成功,出于这种期望,父母本能地保护孩子免受伤害和失望。
在实际行动中,因担心孩子自尊问题,父母会对孩子事事表扬;担忧孩子适应能力不足,便会有所纵容;不想看到孩子失败,就介入并接管孩子事务,试图为孩子创造完美人生。
这种育儿方式实际上培养出了害怕冒险的孩子。由于害怕失败,这些孩子缺乏解决问题的自信,甚至许多年轻人对步入成年心怀恐惧。
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发现,52%的年轻人与父母同住,这是自大萧条以来的最高比例,这表明年轻人被困在青春期和成年期之间。当面临需要做出负责任的成年决定时,他们甚至创造出“成人化”这样的术语来描述表现出负责任的成年人的行为。
从育儿角度来看,父母和照顾者错失了培养孩子坚韧并让孩子掌握自己未来的大好机会。孩子本可以走出舒适区并做出惊人之举,而这些技能不仅是孩子过上充实生活、实现潜能所必需的,也是不断变化的世界所需要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培养具有企业家思维的孩子或许能实现期望的育儿目标。
在工作场景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两个表面上资源、能力、技能和商业头脑相当的人来办公室求助,一人能够利用信息采取行动,另一人却难以起步,这一差异关键在于个人心态。
由此引发思考,如何培养孩子像企业家一样看待世界,使其有勇气用企业家视角去改变世界。
为深入了解培养创业儿童相关内容,经过对数十位家长和孩子的采访,总结出五个家长可与孩子实践的策略:
以创业代替零花钱:不给孩子零花钱,而是让孩子通过自身努力赚钱。这能让孩子学会自信、理财知识、公众演讲以及说服他人等对生活有价值的技能。
例如,部分孩子通过制作手链获取收益,从而体悟到零花钱是通过辛勤劳作赚取而来。在孩子四岁时,家长可创设“爸爸币”,孩子能够凭借做家务、展现积极行为以及阅读书籍等方式来获取,塞勒斯就曾依靠“爸爸币”购置了自己的第一辆自行车。
减少过度给予:如今的孩子拥有众多物品,父母想给予孩子自己儿时未有的经历和物品,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度纵容、给予太多且无需孩子努力,易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
正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所说:“若想儿子无助,无需子弹或棍棒,只需让他远离需求,围绕他奢华与安逸。”
史蒂夫・乔布斯在演讲阐述:“鼓励毕业生保持渴望,企业家的干劲往往源于渴望,若孩子什么都不缺,就难以激励他们行动,因此应鼓励减少孩子的过度富裕。”
鼓励追求兴趣:企业家是终身学习者,他们注重学习实践,而非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家长应鼓励孩子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去学习,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导者,而非单纯接受灌输。
举例而言,部分孩子以绘画为乐事,会耗费数小时进行绘画创作、寻觅绘画课程,近期因其创作的作品荣获史密森学会非洲艺术博物馆所授予的奖项,当下已开始为人们设计标志。应当给予孩子空间,以使其能够追寻自身的兴趣。
引导自主解决问题:企业家是问题解决者,父母自然有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倾向,但如果总是如此,会扼杀孩子发现自身新事物的潜力以及自主寻找答案的能力。
重视创业思维培养:孩子长大后不一定会选择创业,但无论孩子选择创办公司还是成为员工,每个孩子都需要学习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且越早开始越好。
父母在家应营造环境,让孩子有多次机会挑战自己对自身潜力的认知,走出舒适区,承担风险,从失败中学习,从拒绝中恢复,如此孩子就能更早走上发挥潜能、过上充实且成功生活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