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烂成“潮流”?年轻人“努力羞耻”的困境谁来解?

江话直说 2025-02-20 15:37:30

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困境。

就拿我的朋友小A来说,学生时代的他成绩优异,沉浸在学习的心流中时,那是一种专注忘我、充满成就感的美妙体验。可一旦父母在身后“关注”,几句“好好学习才有前途”的话语,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他学习的热情,主观能动性也随之消失不见。

01

邻里街坊的评价也有着奇特的影响。当大家夸赞“没怎么用功就考得好,真是聪明孩子”时,似乎努力就成了笨拙的代名词。

在这样的环境下,小A为了回避父母的“凝视”,也为了成为大家眼中聪明的孩子,开始了“装松弛”的生活。每天晚上九点准时上床假寐,实则在脑海里默默回顾知识;课堂上看似在梦游,闭眼听课却把知识转化为画面深深印在脑海。

朋友喊他出去玩,即便心里想着学习,也怕不合群、怕被说“太努力”而有求必应,只是在玩的过程中默默将所见所感与学习联系起来。

这种“装松弛”的背后,是小A对自己努力的隐藏。

每次取得好成绩,母亲骄傲地向他人介绍“孩子九点就睡,作业写不完还到处玩”,收获的“基因好、聪明”的夸赞,让小A更加不敢暴露自己的勤奋,生怕失去父母眼中那个聪明又有天赋的形象。

然而,发挥失常时,面对父母的质问,小A的逆反心理达到顶点,更加抗拒学习。

高考结束后的假期,父母指责小A不上进,只知道玩手机。他们诉说着自己的付出,希望小A能更努力,可这却让小A越发反感。因为他明白,只有表现得不上进,才能不背负父母过高的期待,父母也不会过度关注自己。

上大学后,“你要偷偷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这句话风靡一时,小A也将其奉为圭臬。

投稿写专业领域科普文章、发表SCI,他都悄无声息,直到被同学发现,收获惊叹和赞扬时,他才沉浸在“聪明、有天赋”的夸赞里。但消息传到父母耳中,他又陷入焦虑,害怕自己无法持续产出,让父母失望。

找工作、考博、毕业答辩的那段日子,小A表面云淡风轻,内心却焦灼万分。公务员考试,他默默报名,一个月内通过笔试,面试也在毕业论文答辩的空隙轻松通过。在旁人眼中,他是聪明、干什么都行的幸运儿,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背后是无人理解的压力和焦虑。

这种表面轻松、暗里努力的“浮鸭综合征”,严重影响了小A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

成家立业后,生活被工作、孩子、家务、双方父母占据,假装毫不费力变得更加艰难。他开始感到疲惫、力不从心,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精疲力竭却毫无成果。

同时,在工作中他也不敢争,害怕被人非议,因为害怕失败而选择逃避,一次又一次错过崭露头角的机会。

02

直到后来,小A看到泰勒・斯威夫特在纽约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中说“不要刻意隐藏你对一件事的热情,永远不要为自己的努力感到羞耻”,那坚定的目光让小A深受触动。

他开始反思自己,想起《被讨厌的勇气》中所说“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只会让你自己感到痛苦”。完成自我发展,远比一时的非议、怯懦的自尊更为重要。

小A终于开始转变心态,他打开书本,随时随地光明正大地备考、学习,不再隐藏自己对成长的渴望。他勇敢地向家人寻求帮助,挤出时间完成自我成长。当他开始坦坦荡荡地勤奋时,久违的踏实和宁静重新回到他的生活。

其实,像小A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人的评价、期待,就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我们展现真实的努力。我们害怕努力得不到回报,害怕面对他人失望的眼神,于是选择隐藏,用“装松弛”来维系那看似脆弱的自尊。

但我们必须明白,毫不费力就能成功是一种谬论。

错误和失败是人生的常态,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机会。那些被拒绝、未被接纳的时刻,回头看,和被肯定的时刻同样重要。

就像泰勒・斯威夫特,被唱片公司拒绝后,通过网络与热爱音乐的青少年交流,最终走向成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学会辨别,懂得取舍。

有害的关系、他人无端的评价,这些都可能成为我们前行的负担,要勇敢地放下。同时,也要学会与尴尬共处,不要害怕犯错,不要为尝试而感到羞愧。每一次尴尬的经历,都是生活的独特印记,回首往事时,或许会成为有趣的回忆。

我们应该像小A一样,放下心中的包袱,不要为自己的努力感到羞耻。光明正大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勇敢地展示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不要让他人的目光和期待成为我们前进的阻碍,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本能,坚定地走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

无论前方等待我们的是什么,艰难困苦总会来临,但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去恢复、去吸取教训,让自己变得更加坚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0 阅读:2

江话直说

简介:社会新闻笑料场,每日一笑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