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已经结束了,同学们也放松了好多天了,或许大家的“晚睡早起”去图书馆占座的习惯还没有改过来,或许大家根本就玩不下去,或许大家正在抱怨自己为什么没有选A而是选C等等。
可是,这些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同学们要继续向前看。
毕业生预计将突破一千万,考研报名人数达到了457万——空前绝后。但是录取人数却是110万左右,也就是说,将近75%的考生会被刷下来。
用数字来说明形势的严峻程度,想必各位考生也不会有异议。那么如何在竞争空前激烈的22考研中顺利上岸呢?我想,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并且做好三件事。
明白一个道理是前提,做好这三件事是重中之重。
一个道理大家要知道,考研不同于高考,报考和录取模式都不同。考研是先报学校再考试,高考是先考试再报志愿。高考的录取只看分数和排名,而考研要经过初试和复试才能确定是否录取。
初试成绩首先要保证小科过线,又要保证总分过线,如果报考人数比较多,还要保证自己的排名比较靠前。比如,院校拟招生人数为20人,他可能会让初试排名前30且都过线的考生参加复试。然后通过复试再刷掉10个考生,所以说,被录取的前提是初试复试都要表现亮眼,而初试成绩就是你能否进复试的“门票”。
也就是说,刚刚结束的初试它只是一个获取“门票”的方式,考研并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在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接下来再说一说需要重点去做的三件事。
三件事第一,认真准备复试。初试考得如何,大家心里都有数,而且考试结束后,不少考生也对了答案、估了分数。如果自己各科都能保证达到国家线,那么大家就应该把精力放在复试的准备上。
大家要知道,不少高校都在逐年提高复试在考研中的占比,从之前的30%提高到40%,甚至50%或者更多。这就说明两点,第一就是复试的重要性,初试只考了一门专业课,招生单位并没有对一个考生有充分的了解,比如专业英语能力和科研能力等。而复试恰好提供了了解的机会和方法,提高占比恰恰说明招生单位看重。第二就是,给考生一个逆风翻盘的机会。复试的比重越大,大家“翻身”的机会就越大,如果初试发挥不理想,把握住复试,同样可以让你顺利上岸。
第二,提前联系导师。研究生招生人数110万左右,其实是缩招了。在去年,报考人数370多万的时候,招生人数是115万。而在今年报考人数457万的情况下,招生人数反而降低了。可以肯定的是,不少重点大学的学硕名额缩招会更严重,而名额又和导师有关。这个时候,提前联系导师就显得尤为重要。
提前联系导师并不能决定你是否能上岸,但却可以起到一种辅助作用。选导师的重要性并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个可以以后再聊。但如果能够让导师看好你,并且给你一个确定的信息——只要你被录取,他就能要你。这对你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将会产生莫大的影响,比如学术成果、硕博连读等事宜。
而提前联系导师需要大家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写邮件。你联系之前肯定要先获得导师的邮箱信息,可以去院校的研究生网站去找。然后给他发邮件,联系大家不要用企鹅邮箱,显得不够正式。注册一个正式的邮箱,然后想一想怎么介绍自己。其实最重要的有三点:
1.个人信息,这个简短介绍就行,如果表达能力可以,建议写一下家庭情况,比如家庭成员,自己父母是否支持读研读博等。
2.本科成绩。这个很重要,本科成绩单反应的是,你大学三年来的学习和成长的情况,把自己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导师,无疑是一个“加分项”。本科成绩简要介绍,然后介绍自己的科研竞赛,这个不要什么都写,而是要“把钢用在刀刃上”。比如四六级成绩、理工科可以写一下学科竞赛经历,如果有参加大赛的经历是最好不过的,比如工科生参加了节能减排获得了校级以上的奖项。
3.读研计划。其实这一点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难,因为在本科期间大家很少读论文,根本就不清楚学科的发展方向的具体情况,谈计划就很空洞。所以建议大家要对自己目标导师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特别是他的学术论文,从这里了解他近几年在干什么。
可以结合个人的兴趣谈一谈对研究方向的看法,以及自己的计划,深度可能不够,但条例要清晰。
第三,找好退路。正如前述所说,75%的考生将会被刷掉,如果觉得自己能过线但不稳,这个时候找好退路也是一种明智之举。
如今考研对调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经开始要求专业课的相关性,但这也缩小了大家能够调剂的范围。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一点去找好一些专业相关的院校,提前和他们的导师联系,最好能够找一个可以协商的,外加一个可以保底的。如此一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成绩出来之后,B区的调剂将会真正呈现出“神仙打架”的竞争局面,早做准备才能不至于太被动。
如果你赞同上述观点,就请结合自身情况早做准备吧,预祝大家能够顺利上岸。如果觉得笔者说得有道理,大家可以转发给身边考研的同学们。
写作有温度,笔下有态度。我是教育研说家,专注教育、校园生活和考研领域;有观点,有深度,欢迎关注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