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神话的涅槃:中国神话人物在文学世界中的新生与流变

微格尔 2024-09-25 08:16:17

最近有两个文化热点广受关注和热议,一个是脱胎于《西游记》、火到国外的游戏《黑神话:悟空》,一个是被骂个不停的《红楼梦》电影版。

这两个文化作品的相同之处,便是有着中国神话背景与相关元素的参与,这也正是它们广受关注的原因之一。

《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背景设定,这部名著自不必说,完完全全的神话故事。《红楼梦》虽然讲的是现实主义故事,但它的故事缘起带有几分神话色彩——通灵宝玉的来源,正是上古神话中女娲补天漏掉的那块石头。

从古到今,我国大量的文学艺术创作都包含有中国神话的元素,及至今天仍然生气蓬勃,甚至还对外进行了大量的文化输出。可见,中国神话的生命力和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力何其深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营养。

神话的产生和流传历史悠久,是民族和国家早期历史文化的起源,是先民们认知自然、探索世界、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方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如果要探究中国神话的历史渊源,那就不得不追溯到遥远的先秦时期。神话故事早期是人们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期和地区人们的讲述,会产生许多版本,内容零散。

而源于口耳相传的、最早用文字记录神话内容的先秦时期文献,被称为原生性神话文献,如《山海经》《诗经》《淮南子》等。

再生性神话文献除了秦汉之后的神话记载,还有大量经过人们再创作的文学作品。比如前文提到的明代小说《西游记》和清代小说《红楼梦》等,以及现代的《黑神话:悟空》游戏、《红楼梦》电影等,都是对中国神话的多元化再创作。

中国神话里的人物和故事零散繁杂,后世大量再创作的作品也是丰富多样,其实都可以找到它们的母体和原型,主要包括有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和史诗神话这四类。

就跟外国神话故事通用的“英雄之路”模式一样,中国神话里的这四个类型也成为人们进行创作的主要题材和要素,或者说是一种创作“模板”和背景设定。

不同时期的文学艺术对古老神话的再创作会受社会文化发展的制约,呈现出浓厚的时代特点,反映出特殊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特性,最为明显的便是女娲这一神话人物的文学流变。

女娲的原生性神话包括有补天、造人、女皇这三大主题,代表了女娲在维护自然万物与社会运行、创造人类的起源等方面的功绩,也说明她在先民心目中有着尊贵崇高的地位。这是源自当时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

到了秦汉之后的封建社会,女娲补天和造人的神话母体仍能被人们大量用以再创作,如《西游记》《红楼梦》和各种诗词文赋都有所援引。但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父权社会中,人们很难接受女性统治者的存在。

因此,女娲的女皇身份在后世逐渐被排除在三皇之外,特别是在程朱理学兴盛的宋代,女娲甚至成为与武则天等人一样的女性涉政反面形象代表,这一神话的女皇角色也就越来越鲜见于文学创作之中。

可见,神话作品即使是讲述虚幻的故事,但也是一种现实社会的真实反映,是了解不同时代社会文化流变的一个特别入口。

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三皇五帝……说起这些神话故事,我们都已经很熟悉,似乎刻在了每个中国人的DNA里。

虽然故事很熟悉,但如果要问到,这些神话故事和人物的起源是什么?在后世经历过什么样的再创作和变化发展?也许很多人都不甚了解。

《涅槃:中国神话的文学之路》对中国神话进行溯源探流,讲述了27个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原型在各个朝代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参与文学再创作的丰富历程,将神话母体与再生创作的多元文学作品勾连起来,展现了一个源远流长、庞大繁盛的东方神话艺术体系,既是一部中国神话文学发展史,也是华夏民族精神与文明起源的回顾与弘扬。

0 阅读:2

微格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