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爷最近一直咳嗽,一个多月了也不见好。家人劝他去医院看看,他拖到实在没办法了才去了医院。医生听了他的症状后,建议做个CT检查,以便更清楚地查看肺部情况。
张大爷一听就急了:“做CT?那辐射可大了,听说容易得癌症,我可不想冒这个险!”医生看着张大爷一脸担忧的样子,叹了口气,心想这又是一个被误解吓倒的患者。

张大爷的担忧并非个例,很多人对CT检查的辐射心存恐惧,担心会引发癌症。那么,CT检查真的会致癌吗?要达到什么量才会致癌呢?
CT检查确实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这种辐射是否致癌,关键在于辐射剂量。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研究,当辐射剂量低于100毫西弗(mSv)时,癌症风险并无明显增加。而一次普通的CT检查,辐射剂量通常在2-10毫西弗之间。例如,一次标准的胸部CT扫描的辐射剂量大约为7毫西弗,相当于普通人2.5年自然背景辐射的量。从这个角度来看,偶尔做一次CT检查,其辐射剂量远低于致癌的阈值。
然而,当辐射剂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风险就会显著增加。《柳叶刀-肿瘤学》(The Lancet Oncology)发表的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EPI-CT)显示,当脑部CT扫描的平均辐射剂量达到38毫西弗时,儿童和年轻人患脑癌的风险显著增加。
另一项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研究也指出,每增加一次CT检查,患血液恶性肿瘤的平均相对危险度增加了43%。这说明,虽然单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相对安全,但频繁进行CT检查,累积剂量可能会带来健康风险。

在很多情况下,CT检查带来的诊断价值远大于潜在风险。以下是一些必须进行CT检查的情况:
肿瘤筛查与诊断:CT检查对于肿瘤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肺癌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的人群)通过低剂量螺旋CT筛查,可以显著降低肺癌死亡率。此外,CT检查还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转移等,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急性脑血管疾病:对于急性脑梗塞或脑出血的患者,CT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可以快速、准确地判断病变部位和范围,为及时救治争取时间。严重外伤:在发生严重外伤(如颅脑外伤、腹部脏器损伤等)时,CT检查能够迅速显示损伤部位和程度,帮助医生及时评估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炎症与感染:CT检查对于诊断全身各系统的急慢性炎症(如肺炎、胆囊炎、胰腺炎等)也有很高的价值。它可以清晰地显示炎症部位的病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虽然CT检查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但减少辐射暴露仍然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有效减少CT检查辐射的方法:
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对于体检或非高危人群,可以选择低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的辐射剂量仅为普通CT的1/5左右,约为1毫西弗,相当于人类正常生活150天的辐射剂量。在满足诊断需求的前提下,低剂量CT是一个更安全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在就医过程中,患者应主动告知医生自己近期的检查历史,避免不必要的重复CT检查。医生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检查结果,合理安排检查频率。做好检查前的准备:检查前,患者应根据医生的要求做好准备,如摘除金属物品、做好肠道准备等。这可以避免因外界干扰导致图像质量不佳,从而减少重复扫描的可能性。配合医生缩短检查时间:在检查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指导,如保持正确的体位、按要求呼吸等。这样可以缩短检查时间,减少辐射暴露。检查后多喝水:检查结束后,患者可以通过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方法加快身体代谢,促进造影剂的排泄,从而降低辐射的影响。特殊人群需谨慎:对于孕妇、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及甲状腺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进行CT检查。在必须进行CT检查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尽量选择低剂量扫描。CT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学检查手段,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CT检查会产生一定的辐射,但只要合理使用,其辐射剂量通常在安全范围内。患者和医生应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必要时选择低剂量CT扫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并做好检查前后的准备和护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