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读《庄子•让王》得道者不论穷通,不改其乐

晨晨文化 2024-10-23 03:23:38
穷困与通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心态,对于凡俗之人来说,大多数不可能无视穷困带来的窘迫,容易陷入情绪的低谷,因此谈不上快乐,而一旦通达,富贵逼人来,则会狂喜不已,甚至是得意忘形。得道之人则是无论穷通,都会快乐,而又不过份,内心丝毫不受外境的影响。 在《庄子•让王》中有一则故事讲到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两国之间,陷入困境,明明吃不上一顿饭,面容疲惫不堪,可人家竟然还有心思弹琴歌唱,这让他的弟子子路和子贡大为不解,甚至是背后冷言相讥。 子贡和子路想不通孔子两次被鲁国驱逐,在卫国没有存身之处,在宋国受到了伐树的惊吓,在商周遭到了困窘,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危机四伏,想杀孔子的人没有获罪,凌辱孔子的人无人出来禁止,简直就像丧家之犬,潦倒狼狈到了这般地步,他竟然还能若无其事地弹琴唱歌,这让子路和子贡忍不住发出这样的疑问:难道君子也像这样不以困厄为羞耻吗? 子贡与子路的议论被颜回听到了,他报告了孔子,孔子为这两个弟子见识浅薄而悲哀,于是告诉子贡和子路一些道理。 孔子说,“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意思是:“君子能够通达道理叫做通,不通达道理才可以叫做穷。现在我坚守仁义的道理而遭到乱世的祸患,怎么可以说是穷困呢!所以反省内心而无愧于大道,面临危难而不失掉德行,严寒到来,霜雪降落,我这才知道松树和柏树的茂盛。在陈蔡之间遇到困厄而显出我的德行,该是值得庆幸的啊!”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穷通只与内心得道有关,没有得道的人才叫穷,内心得道才叫通,而不是飞黄腾达享尽荣华富贵才叫通达,也不是饿得几天不沾米粒就叫穷。用大白话来说,失去了德行才是真穷,内心得道才是真富足。 这就是说,一个人心穷,那才是真穷,一个人的修养到了一定境界,就是身穷也不影响他内心恬淡快乐,不影响他在困境中体验神仙一般的逍遥自在。 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世上是确定有这种得道之人的,这样的人不因外境好坏影响心境。 孔子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无非就是他在经历一些磨难挫折后,反而看淡了很多,反而能够乐天知命。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义,希望君主能实行德治,也有过高光时刻,做过大官,但他个人的愿望终究与当时的世道人心南辕北辙,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能被君主接受,他的抱负实现不了,而且屡屡受挫。当他经历多了,反而释怀了,不再对改变世道抱有希望,对个人荣辱得失也彻底放下了,所以他才能在困境中依然能若无其事地唱歌弹琴。 孔子这时就是内心通达的人,相比身陷困境,他更为自己在经历那么多波折磨难后还能在德行方面日益精进而自豪,所以他自比松柏,认为自己经历岁寒更显本色,那些磨难与困境对他来说反而是幸事,在无形中助他得道,让他能在通达时快乐,也能在穷困时快乐。 我们现代人多半是受境遇所困的,通达时,快乐是肯定的,穷困时,则会郁郁寡欢,愁眉不展,像是百爪挠心般难受,这时就莫谈快乐了。这就是世俗之人境界上的局限性。 让自己变得豁达、通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年累月的修心养性,也需要去掉患得患失的妄心,这样才能做到无论穷通都不改其乐。这才是得道之人达到的境界。
3 阅读:21
评论列表
  • 2024-11-13 16:25

    快乐阿,庄真人,其术隐隐,其作砺鸿[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晨晨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