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规定:职称评审,取消论文数量要求

泽祥评教育 2025-04-24 06:28:57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

山东省人社厅规定,自3月起该省不再将论文发表数量作为“必要条件”,而是综合考虑教师的教学成果、科研能力、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因素;引入代表作评价制度,允许教师提交最能体现其专业水平的代表性成果进行评审。同时,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能力的考核,确保评审结果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

消息一出,引发了网络热议。后有网友在山东省人社厅网站留言询问“是真的吗?”,官方给出了“无相关政策”的答复。

尽管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最终以谣言收场。但舆论对于“职称改革”“科研人才评价”的关注度可见一斑。

而作为我国科技人才改革试点的6省市之一,山东省近年来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操作方法,备受大众关注。

改革先锋,多措并举

2022年11月9日,科技部等八部门11月9日发布《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确定12家科研院所、9家高等院校或高校附属机构、6个地方开展为期两年的试点工作。

这6个地方分别为上海市、山东省、湖北省、四川省、深圳市、南京市。

在全国范围内,山东率先探索扩大科研单位科技人才自主评价权,鼓励各科研机构根据自身现实情况拟定灵活的考核机制,以创新能力和岗位匹配度为导向,“一事一议”精准评价科技人才,并在全省设立了20家试点单位。例如,“论文多、奖项多”是以往评价体系中职称评审的硬性标准。而在灵活自主的考核机制下,科研人员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成果转化不同阶段都有与之适应的评价指标,确保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优秀人才都能脱颖而出,获得奖励或提拔。

随着《山东省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管理办法》《关于完善高等学校绩效工资内部分配办法的指导意见》等制度文件的出台,山东省进一步将机构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等下放到高校和科研院所,让人才评价更加贴近实际和科研需求等。

服务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是人才评价改革的重要目的,“成果导向”的综合评价机制无疑能促使科技人才成为推动产业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通过出台《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山东逐步构建“赋权-转化-激励”全链条机制,支持高校院所探索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与职务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结合、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转让+约定收益”、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措施,鼓励高校院所与市场化主体深度合作,最大化提升科技生产力。

另一试点地——湖北也鼓励高校以“科技成果”晋升教师。该省湖北工业大学即修订了职称评审和优秀科技人员评选办法,在职称评审中单列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通道,明确对于不同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益,可直接认定为教授或参与教授资格申报等,而不需要考核高水平SCI论文、国家级项目等指标。

今年初,该校认定材化学院青年教师王磊为教授,就得益于其团队自主研发的“干法成型生物基可降解材料技术”打破国外垄断,并应用于企业转化总金额达到1703万元,满足学校“成果导向”的职称评审要求。

权力下放,高校自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国家政策、地方文件,还是这些试点省市都大幅下放高校教师的职称评审权。因而,在政策文件的引领下,各大高校的人才评价制度的特色,更加具有吸引力和参考价值。

中北大学在职称评审中取消了高级职称评审论文数量要求,实施了分类评价改革。具体而言,学校根据教师的岗位性质和工作内容,将教师分为教学为主型、科研为主型和教学科研并重型三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准。

例如,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其教学质量、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项目,而科研为主型教师的评价则侧重于科研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则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分类评价改革措施有效地避免了单一评价标准对教师的局限性,使得各类教师都能在职称评审中得到公平的评价。据统计,实施分类评价后,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晋升率提高了15%,科研为主型教师的科研成果数量也有了显著增长。

西南大学进一步将职评标准制定自主权限下放至各学院,各学院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了“一院一策”的职评方案。例如,文学院在职称评审中更加注重教师的文学创作和学术影响力,而工程学院则侧重于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工程实践经验。

这种“一院一策”的改革措施使得各学院能够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职称评审标准。据统计,实施“一院一策”后,西南大学的职称评审通过率提高了20%,教师的满意度和积极性也有了显著提升。

其他高校也在教师职称评聘方面进行了诸多特色改革。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对教学突出的教师设立了单列晋升指标,中国海洋大学实施了长期从教评审政策,北京林业大学则引入了国际化评价标准。

这些特色改革措施有效地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了教学质量。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教学突出教师晋升比例达到了10%,中国海洋大学的长期从教教师职称评审通过率提高了15%。

从评价政策改革,到支撑评审权力下放,高校在不断提升人才评价的自主性和合理性。这意味着高校在引进、培养和评价人才时,能够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贡献,而非单一的评价指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无疑为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破五唯”的脚步还在继续,如何更加合理、公平且有效地评价教师仍然是各大高校管理过程中的痛点。以学生评价为例,作为多元评价的关键环节。不少高校仍然面临着评价结果拉不开差距的问题,评价指标单一不能覆盖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类型教师的弊端。

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江苏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本科院校,以及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本专科层次职业院校,近50所高校引入了教学质量管理平台,极大提升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为学校内部教学质量提升和外部评价工作起到了切实有力的作用。

我们将继续关注教师评价改革的最新动向,为广大高校提供可靠可行的参考措施。同时,我们期待评价改革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高校的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取消论文要求,山东副高职称评审激发人才活力. 金台资讯. 202503021.

[2]打破“唯”桎梏,为创新铺路——山东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 20250127.

[3]如何促进科技人才评价“立新标”.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20241004.

[4]重磅!大学老师评职称,新规来了. 麦可思研究公众号,20240822.

1 阅读:1886
评论列表
  • 2025-04-24 13:54

    没有论文会有其他的,比如课题,这比论文还恶心,真要解决问题,还是取消职称评审吧,由单位自己聘任就是了。

  • 2025-04-24 13:51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 2025-04-24 16:51

    最后总要卷“考核分数”。职称评审最合理的方式就是以考代评,评过后是否聘任,用人单位自己说了算。

  • 2025-04-24 19:26

    那不是让热衷挂名通讯作者的“论文院士”和“论文校长”难堪吗?

  • 2025-04-25 14:42

    大兄弟,你听我说,千万别改。以前用论文评,把论文祸害成啥样,心里没数吗?现在去搞教学成果啥的,那是动摇根本和未来,不能这么玩啊,大兄弟。造孽啊造孽,无量天尊弥陀佛,你的主你的神,睁睁眼晴吧。以后评定,几个班子一商量,交教代会通过,不香吗?

  • 2025-04-25 10:42

    取消职称才是正道!本人现在高级,深受其害,建议取消职称评审,别再害年青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