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400余人被骗超8000万!大学生是重灾区

泽祥评教育 2025-04-26 19:31:24

去年,兰州警方成功破获一起虚构、冒充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对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实施就业诈骗的特大系列诈骗案。经初步核实,该案涉及被害人400余人,涉案金额8000余万元……

据悉,犯罪嫌疑人于某等人自2021年开始,通过自己成立的公司发布招聘,以能安排入职43家央企国企及党政事业单位正式编制为由设下陷阱,伪造招聘需求表、实习通知书、合同等文书,并设立虚假办公场所,在甘肃多地实施系统性诈骗。

随着毕业季临近,求职被骗风险也在增加。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显示,2022年1月至2024年8月,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各类求职诈骗犯罪4708人。该类犯罪中,不法分子利用部分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就业的心理,处心积虑设置“求职陷阱”,导致不少求职者徒费精力、财力,有的甚至身陷囹圄。

各类求职、就业、创业、兼职骗局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

☞短视频平台引流下的骗局

近期,有大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收到好评返佣金的评论后,添加对方好友并点击陌生链接下载APP,进行垫资刷单,获取小利。后续垫资金额逐渐提升,且提现时显示账户冻结,需缴纳18000元保证金。该学生这才意识到被骗,损失9869元。

☞“共享经济创业”伪装下的圈钱骗局

绍兴诸暨市公安局破获过一起典型案件。某公司以“共享经济创业”为幌子,利用热门“共享”话题炒作,以“回报快、回报高”为诱饵,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投资。该公司声称参与者可通过推荐他人参与投资,获取高额佣金,且收益随推荐人数增加而提高。一段时间后,该公司突然停止支付收益,办公场所人去楼空,众多大学生遭受损失。

☞“线上创业”幌子下的网络传销骗局

甘肃省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侦破的特大网络传销案,以“线上创业”“发展团队”为名,将大学生和老年人等群体作为目标,涉案金额超9亿元。据悉,犯罪分子搭建了名为“名鸽派 MGP”的APP,以“线上创业、就业”为诱饵承诺高额投资收益,并通过扫码推荐发展新会员,形成18级以上的“金字塔型”网络结构。上线会员靠静态、动态返利等多种方式从下线获利,这所谓的新型“创业模式”实为传销陷阱。

☞“高薪招聘”背后的培训诈骗陷阱

四川省公安厅公布的“高薪招聘”案例中,犯罪嫌疑人成立公司,伙同17人从各种渠道购买假营业执照,针对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等发布虚假高薪招聘信息。求职者应聘后,会被告知岗位需具备特定资格证,并被诱导参加培训。实际上,高薪岗位并不存在,求职者缴费后,或被告知岗位已满,或被告知项目暂停。此案致使400余名求职大学生受骗,涉案金额达131万元。

☞买工作/编制背后的收费陷阱

除了文首提到大型案例,还有许多相关事件。2023年7月,师范生邱某轻信谭某“支付17万元即可获取上海浦东新区某学校教师编制”的承诺,付款后却未见入职通知,遂报警。经查,谭某并无教育系统背景,其行为涉嫌诈骗罪。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李某与某人力资源公司负责人勾结,谎称可通过“内部渠道”安排医院、机关单位岗位,通过伪造面试、工牌甚至劳动合同等手段,骗取180余名求职者350余万元。

☞跨境务工暗藏风险

2023年,小王轻信“东南亚高薪酒吧工作”招聘信息,飞抵西双版纳后被带领偷越国境至金三角某园区。后续小王被迫滞留当地实施诈骗,最终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3个月并处罚金。

在有关求职诈骗的案例中,不法分子通常利用部分求职人员渴望“高薪”“稳定”的就业心理,通过虚构招聘、付费内推、夸大薪酬、虚假工作或创业承诺等方式实施诈骗。教育部曾发布提示,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增强三个意识,严防四类陷阱。包括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增强依法维权意识,严防非法职业中介陷阱、严防招聘收费陷阱、严防招聘诈骗陷阱、严防“猫腻”合同陷阱。

大学生在求职中需保持谨慎。切勿轻信“高薪”“高收益”等招聘噱头,谨慎对待出国务工信息;留心招聘入职过程中的各类收费项目;对“一本万利”的投资广告保持高度警惕;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招聘有严格标准和流程,不会委托第三方个人操作,对“内部指标”“花钱入职”说法应保持警觉。

另外,大学生签约前要深入了解应聘单位,核实其真实情况,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切实保障好自身权益。

特别注意的是,有犯罪团伙将自己包装成为合法经营企业,招聘人员暗中从事诈骗、赌博、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会导致不知情的人在工作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犯罪。对此,求职者一定要注意警惕,发现相关企业从事非法活动等情形的,应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保留证据,及时以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防诈骗教育,高校如何行动?

去年,某机构对200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求职季,84.1%的受访大学生担心遭遇招聘诈骗,受访的大专/高职/高专生担心的比例最高,为88.2%。入职前收费、非法职业“黑中介”、提供求职“内推”机会被指为三大常见的招聘陷阱。60.6%的受访大学生期待加强招聘诈骗打击力度,严肃追责。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学生的防诈骗教育。搜狐新闻—教育联合麦可思开展的在校大学生消费情况研究显示,受访在校大学生所在高校均在积极开展防骗、反诈工作。高校提供的防诈骗相关帮助主要为“组织警察等入校做讲座或其他活动”(55%),以及辅导员、班主任等给予的提醒(54%)。还有47%的大学生表示所在大学给学生开设了个人财产安全相关的课程,34%表示学校会通过校园官网、官微等平台发布提醒。

随着时代的发展,诈骗技术也在实时更新,高校的反诈教育任重道远,需长期筑牢反诈防火墙。

在教育上,高校可定期开展相关教学,介绍常见诈骗类型、作案手段及防范要点。同时,定期更新典型诈骗案例库,结合实际发生的案件,警醒学生避免被骗。

在宣传上,高校可以线上利用校园公众号、短视频平台发布防诈骗科普文章、趣味短视频。线下可通过海报、横幅、校园广播等,在食堂、宿舍区等人流密集处宣传。举办防诈骗主题文化节、反诈标语征集、反诈漫画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反诈意识深入人心,形成人人知晓、人人防范的校园氛围。同时,高校要注意加强警校合作,邀请公安干警、反诈专家进校开展讲座、培训,分享最新诈骗趋势和防范技巧;建立警校快速沟通机制,及时获取诈骗预警信息,第一时间告知学生。

在支持上,高校可在校内设立防诈骗咨询点或线上咨询平台,安排专人解答学生疑问,及时提供帮助和建议;建立受诈骗学生帮扶机制,在学生遭遇诈骗后,提供心理疏导和法律援助。同时针对毕业生、贫困生、留学生等易受骗群体,开展专项防诈骗教育,根据其特点提供个性化的防范指导,如为毕业生重点讲解求职诈骗防范,为贫困生强调助学金诈骗预防。

如今,正值招聘季、求职季,求职者务必当心找工作过程中的“花式骗局”。高校也注意做好应届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的求职反诈宣传,避免大学生上当受骗。

来源:麦可思研究整理自中国青年报、奔流新闻、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光明网、东南网、红网、央广网、最高人民检察院、各地公安、麦可思研究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