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草圣,王羲之是他的铁粉,现在写草书的都要学他

一笑聊知 2018-12-20 08:19:01

为什么章草那么快就衰落了呢?

主要是因为一种写起来更快、艺术感更强的字体被创造出来了——那就是今草。

今草是对章草的革新。

它完全去掉了章草的波挑,将上下字之间的笔势牵连相通,字型大小也随心所欲。

这样一来,今草书写也更为便利,所以自魏晋后就盛行不衰,直到今天还在书法界占据主流地位。

今草的创始人很明确,公认是“草圣”张芝。

张芝像

张芝,字伯英,东汉敦煌酒泉人。

出生年份不详,卒于公元192年,也就是吕布诛杀董卓的那一年。

张芝从小潜心书法,连太尉召他做官都不去。

他爹张奂为了方便他练字洗笔,专门在一个池塘前搭了石桌石凳。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池清水被张芝的笔墨染得尽黑。

后人因此称练习书法为“临池”,“临池学书”成语也是源于此事。

——是不是感觉这个故事好生熟悉?

没错,王羲之的墨池也是仿效张芝的,宋代曾巩在《墨池记》里就揭露了“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是典型的粉丝行为啊!

张芝最开始是练习章草的,练得炉火纯青后,就开始求新求变了。

经过潜心钻研,他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笔飞白”的“一笔书”(今草),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

书圣王羲之中年就师承张芝,而且他还自认为草书不如张芝,并说“汉魏书迹,独钟(繇)张(芝)两家,其余不可观之”。

狂草大师怀素也自谓草书得于“二张”(张芝、张旭)。

草书大家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多次提到他把张芝草书作为蓝本终生临习,称“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

《宣和书谱》中称张芝“于草书尤工,世所宝藏,寸纸不弃,韦仲将(三国书法家韦诞字仲将)谓之‘草圣’”。

可惜的是,早在晋代,张芝的书迹就已经很少见到。

西晋的卫恒就曾慨叹张芝书迹“寸纸不遗”。

东晋虞翼在永嘉之乱过江南时,将张芝草书十纸丢失,从此懊悔不已,经常叹息“妙迹永绝”。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主要是北宋《淳化阁帖》中收录的《冠军帖》、《今欲归帖》、《二月八日帖》等刻本,其中又以《冠军帖》最为出色。

《冠军帖》

《冠军帖》是张芝今草的代表作。

打开《冠军帖》,顿时就能感觉到纵横捭阖的气势扑面而来。

此贴行笔自由奔放,但又收放自如,表现了张芝良好的控笔能力。

笔画断续有度,虚实相间,线条灵动,如山谷激流,兴致之处,如悬崖飞瀑,飞流直下。

结字时有巧思,如“散”之险绝、“见”之内敛,“粗”字“米”旁的右上一点置入“且”的左上角等,都令人叫绝。

张芝打破了章草的横向动态,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纵向气势。

同时化章草的大小相近为大小不等,相互呼应、揖让,使得整幅字形成一体。

纵观同时代的法帖,我们发现人在汉代的张芝,居然能写出如此鲜活灵动的作品,简直就是超越时代的创举!

张芝以其天才的表现,把同辈们远远地甩在身后,让书法家们进入了一个以“我手写我心”的新天地,迈入了书法艺术的新境界。

也正因为《冠军帖》有超时代的表现,所以有人就怀疑此贴并非张芝所做,并有王献之、张旭、怀素等作者的猜测,但这些都属于学术争论,咱们就姑妄听之好了。

PS:《冠军帖》还曾被分为《知汝帖》和《终年帖》,原文辨识如下(仅供参考):

知汝殊愁,且得还为佳也。冠军暂畅,释当不得极踪。可恨吾病来,不辨行动,潜处耳。

终年缠此,当复何理耶?且方有诸分张,不知比去复得一会不?讲忘不忘,可恨汝还,当思更就理。昨游悉谁同?故数往虎丘,不此,甚萧索。祖希时面因行,药欲数处,看过还复,共集散耳。不见奴。粗悉书云见左军,弥若论听故也。

《今欲归帖》

东汉末年,文化艺术主流慢慢由贵族转为士族主导。

张芝就是士族书法的代表。

草书正好迎合了当时士族追求个性表达的需求,

文字书写的好坏也成为做士人的一个必备条件,

实用书写也与审美书写分化开来,开始各走各的路。

因此,草书成了当时最时尚的流行艺术。

东汉学者赵壹在《非草书》一文中生动地描写了这一盛况:“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骨出血,犹不休辍。”

但由于草书多写于纸帛简牍之上,不易保存,尤其是又经历了三国乱世,东汉的草书精品留存无几,在书法史上留出了一大段空白。

幸好,魏晋时期,在士族之中,还有文脉墨迹延绵遗存。

更有一些天才横空出世,再创汉字书法的辉煌。

其中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被誉为“楷书之祖”的钟繇。

(未完待续,本文为《趣说汉字书法史》系列文章,加关注可看之前文章以及及时获得更新提示。每天1分钟,通晓书法史。)

1 阅读:62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