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35岁不要,40岁裁掉”,这句话成了多少打工人的噩梦?公务员考试卡死35岁门槛,企业招聘明里暗里设年龄线,甚至裁员也专挑中年人下手。有网友自嘲:“35岁前是人力资源,35岁后成了人力成本。”当整个社会都在默认“年龄即原罪”,普通人到底该怎么活?

一、35岁门槛:谁在给老百姓“贴保质期”?
最近某地公务员招考简章又引发争议——要求考生“年龄35岁以下”。评论区炸了:“35岁是能突然变异还是咋的?”“全世界恐怕找不到第二个国家这么歧视中年人!”
更扎心的是,企业跟风更狠。某大厂被曝“35岁优化名单”,40岁以上员工直接被约谈裁员。有被裁员工发帖:“房贷没还完,孩子要上学,投了100份简历石沉大海。”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35岁以上求职者平均待业周期长达8个月(据智联招聘),而企业招聘广告中,70%的岗位明确要求“35岁以下”。
二、加班文化VS五天八小时:打工人的命也是命
“为什么非要996?严格执行五天八小时,至少能多出30%的岗位!”这条微博点赞破10万,道出无数人心声。经济学家算过一笔账:如果全国企业减少20%的加班时长,预计能释放4000万个就业机会(据2025年《劳动经济白皮书》)。
可现实呢?某网友晒出聊天记录:“领导说‘不加班就是没上进心’,我准时下班竟被扣绩效!”专家一针见血:“用加班掩盖效率低下,用压榨员工来换利润,这是最low的管理方式!”
三、被裁员的中年人,连哭都找不到地方
45岁的老张在深圳某电子厂干了15年,去年突然被通知“优化”。他试过开网约车、送外卖,但平台算法把中年人挤到边缘:“年轻人一天跑12小时,我拼不过啊!”妻子查出重病后,他只能把房子挂上二手平台。
这不是个例。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前技术主管,被裁后投简历时发现:“HR连面试机会都不给,说我‘可能跟不上节奏’。”可翻开他的履历,明明带着团队拿过行业大奖。
四、破局之路:这些国家早就给答案了
德国法律规定,企业禁止发布年龄限制招聘广告;日本政府给雇佣45岁以上员工的企业发补贴;法国甚至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年龄多样性报告”。反观我们,明明有《就业促进法》明文禁止年龄歧视,可执行起来却像“棉花拳”。
专家呼吁三招破局:
法律亮剑:对设置年龄门槛的企业罚款公示,举报通道24小时开通;
社保托底:延长失业保险领取期限,40岁以上再就业免三年个税;
观念重置:央企国企带头取消年龄限制,媒体停止鼓吹“年轻崇拜”。
结语:
掐断35岁打工人的生路,就是在掐整个社会的未来。当我们不再用年龄丈量人的价值,当企业肯用经验而不是996来提升竞争力,这样的经济才是真有底气。
互动: 你遭遇过年龄歧视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故事~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若有不实之处,请指正。我是你最爱的小编,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