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中最热门的两个专业:一个是法学;一个是汉语言文学。
对于法学专业,建议高分考生选择五院四系或中上985水平的院校,因为该专业竞争激烈,需要通过法考。
汉语言文学是公务员岗位的热门专业,每年有30%以上的职位明确要求这个专业背景。
汉语言文学还可以考取教师资格。
这是一个对编制非常友好的专业。

尽管汉语言文学和法学、会计学一样,都是文科考生热衷的专业,但它并不像后两者那样具备技术性知识、从业门槛以及市场化就业渠道。
考公务员虽然是一个选择,但你怎么能确定自己就是那百里挑一的幸运儿呢?
报考其他单位,你又怎能保证那个坐办公室的岗位不会引来他人的竞争?
就市场化而言,汉语言文学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其他专业的人同样能够胜任甚至更出色地完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工作。
对于一个专业类的单位来说,它们更倾向于招聘既懂专业又擅长文字工作的人员,而非仅学过中文但对专业知识一无所知的人。
主要的就业途径是成为教师,但语文老师与数理化老师不同,前者缺乏一定的辅导需求。
你能触及的职业天花板其实就在那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单纯依靠写作很难赚钱。
汉语言文学与法学颇为相似,若就读于优质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相较于同层次学校的生化环材专业,优势显著。
其考公、当老师的路径更为顺畅,毕业后的境遇也远胜于生化环材专业的学生。

尽管近年来材料等专业的待遇有所改善,但工作环境依旧差强人意。
对于出身院校欠佳的学生而言,情况则大不相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在考研方面,二者的难度差异极大,二三本院校的生化环材专业学生通过读研提升学历的难度,远低于一些文科专业。
鉴于当前新生儿数量的变化以及地方财政状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两大主要就业方向,教师和公务员岗位的竞争压力将会持续增大。
确实公务员考试中增加的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名额,就如同在沙漠中洒下一杯水,根本改变不了汉语言专业难以就业的现状。
每年公考中,能有多少岗位是专门为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准备的?
与庞大的汉语言毕业生数量相比,这个比例小得让人震惊。
几乎所有招收汉语言学生的职位也欢迎其他专业的应聘者,这意味着竞争异常激烈,而且汉语言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明显的优势。
专门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岗位非常罕见。
报录比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对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来说,公务员考试失败的可能性极大。

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
转行做编辑、记者或教师吗?
如果这些行业真的那么容易进入的话,汉语言专业早就不会连续多年被列为就业困难的专业了。
尤其是中小学语文老师和其他科目的老师岗位已经饱和到极点,没有特别邀请最好不要尝试。
那些鼓励你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是否考虑过,如果公务员考试未能成功,之后的职业道路该如何规划?
许多人认为有门槛的专业才是好专业,但汉语言真的有壁垒吗?
无论在哪个国家,语言类专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
难道到了中国就能例外?仅凭公务员考试中的额外几个名额就足以说明问题吗?
那么,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就业方向又指向何方呢?
主要包括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编辑、记者及自媒体人等,但需注意,作家并不在此列。
尽管汉语言文学不直接培养作家,但作家仍需汲取该领域的部分知识精髓。

若院校实力强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无需担忧就业问题,可谓是稳定之选。
汉语言文学专业确实很适合考公等体制内的工作,毕竟可供选择的岗位较多。
然而,选择多并不意味着容易考得上。
近年来,公务员的竞争愈发激烈,许多应届生纷纷加入考公大军。
由于大学设立门槛相对较低等原因,很多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些综合性学校可能没有历史学和地理类专业,但很少有综合类院校不设汉语言文学专业。
这导致该专业的人数较多。
而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业方向主要是考公或当老师。
这个专业确实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并非轻而易举就能成功。
在考公这条路上,对手主要还是来自本专业的竞争者。
汉语言文学尽管并非是所谓的天坑专业,但也并没有好太多。
生化环材是和其它行业争,而汉语言文学则是和自己人争。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