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陈永贵墓地:重修后被质疑规格过高,228级台阶到底有何寓意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2-09 03:38:58

一座原本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坟墓,一夜之间竟多出来228级台阶。

当得知墓主人的身份后,为何还有人会担心,如此操作是否有些太过招摇和高调?

难道这座坟墓此次修缮,真的就是为了比肩南京的中山陵?

原来,这座坟墓里安睡的不是别人,正是曾担任过国务院副总理一职的陈永贵。

至于他的墓地为何在经过一次修缮后,就足足多出来228级台阶,此举有何用意?

是否逾越规制,太过招摇和高调?我们接下来娓娓道来......

陈永贵,1914出生于山西昔阳,家中没什么背景,是个地地道道的贫农家庭。

因为从小家境贫困,深知土地对普通老百姓的重要性。

于是在解放战争期间,当得知我党要组织全国解放区进行土地革命,他便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当地的农民协会,并随即参与了不久后发起的土地改革运动。

1948年,已经在基层历练成熟的陈永贵,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党员。

自此之后,他不仅没有在工作上松懈,反而是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便更卖力地在田间地头拼搏了起来。

为了勉励他辛苦的工作,在新中国成立后,陈永贵先后被组织上所重用,陆续担任了山西省大寨村政府委员会生产委员、中共大寨村支书、以及大寨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等要职。

在此期间,为了不辜负组织上对自己的信任,他一直带领着自己家乡的百姓,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当时所提出的“辛勤奋斗”等口号,试图将大寨打造成一个吃穿不愁的富庶之地。

不过,当时大寨的实际情况,却和陈永贵心中的所想相差甚远。

彼时的大寨,因为地处太行山腹地,且依虎头山而建,所以整个地区的土地都非常贫瘠,且七零八落。

根据当地地方县志记载,当时大寨村村民们共拥有700多亩土地,却被足足分成了4700多块,零星地散布在一面土坡上。

还真就应了那句话:“七沟八梁一面坡”。

面对这样的现状,陈永贵内心很是焦急。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深知大寨这样的现状,是无法快速产出更多的粮食,满足全村人的温饱问题的。

更棘手的是,当时大寨村的土地亩产已经掉到了200斤以下。

这个情况,别说是谋求发展,就是让全村人都能吃上一口饱饭,也不一定能够做到。

为此,陈永贵常常夜不能寐,心中所牵挂的无不事关大寨的发展。

但这还不算完,因为大寨地处黄土高原,长期以来,十年有九年都处于干旱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和牲畜用水紧张的状况已然成为常态。

然而,如果遇到雨季来临,但凡大寨连续几天下雨,势必会引发猛烈的山洪,全村在瞬间就会被淹没在洪水之中。

如此种种,怎能不让陈永贵忧心。

也难怪当时有人将大寨称为“穷山恶水”之地,想来大寨的百姓当时处境也是极其的艰难。

好在,人只要努力,办法总比困难多。就这样,在陈永贵的日夜苦思冥想和谋划之下,大寨的变革之路正式开始了。

1953年,大寨根据中央下达的指令,开始进行农业集体化建设。

在毛主席思想的指引下,大寨的全体乡民,包括陈永贵和郭凤莲等人,全都立志发誓,一定要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大寨贫穷、落后的现状。

以此为前提,他们开始治山治水、战天斗地,仅靠着一双手,这一干就是十年。

而在这十年中,他们不仅在大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造,重新给每家每户按需分配了土地。

还积极建设平行梯田、兴修水利,将整个大寨改造成一个内陆的“鱼米之乡”。

最终在全体乡亲十年如一日的大干苦干下,大寨以往的面貌也早已旧貌换新颜,重新迸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自此之后,大寨的乡亲们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耕种庄稼了。

只要土地需要,他们通过所修建的水利系统,就能快速将汩汩清泉引到田地里进行灌溉。

如果遇到暴雨,有了这些水利系统的分流,土地和村民的房屋也不会被洪水冲垮,大寨人的日子终于是好起来了。

而且陈永贵提出的平行梯田建设方案,不仅巧妙地利用了当地山脊的优势,将农田的管理和灌溉变得更为便捷,还使得大寨村的耕种面积足足增加了一倍。

如此一来,大寨村的土地亩产量和全村的粮食总产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此后,大寨的乡亲们不仅不用再饿肚子了,每年还能有不少的粮食剩余。

拿这些多余的粮食去换一些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大家的日子也是越过越红火。

至于国家之前发放的救济粮,如今大寨不仅不再需要,甚至还能反过来反哺国家不少,为当时国家紧张的粮食供应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也难怪后来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茄,在向毛主席汇报大寨事迹时,毛主席会高兴地如是说道:

“穷山沟里才能出好文章。”

就在同年的8月,毛主席在给国家计委领导小组的同志们开会时,再次引用到大寨的事迹,并直接指示道:

“全国各村各县都应该学习大寨!”

可见当时毛主席对陈永贵和大寨的成功,那是相当认可的。

随后在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表扬了大寨,还将“大寨精神”重新总结为八个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此,辐射全国的、轰轰烈烈的“学大寨”运动也随即展开。

后来毛主席在接见其他领导人时谈及大寨精神,还主动夸赞了陈永贵,说他是个老实人。

1969年,陈永贵走出了大寨,顺利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

随后,组织上为了表彰陈永贵在大寨的付出,以及对促进全国农业增长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其聘任为国务院副总理。

就这样,陈永贵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独特的“农民总理”。

不过虽然此时陈永贵已身居高位,但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做农民时的质朴本色,依旧每天穿着一身朴素到极致的粗布衣服,奔波在全国各大田间地头。

后来因为国家经历了一段特殊时期,而国内当时的政治环境也变得异常复杂,让陈永贵无所适从。

于是不久后,他专门找到毛主席和周总理,请求他们批准自己辞去国务院副总理一职,继续回到大寨这个生他养他的故土深耕。

看到陈永贵言辞恳切,主席和总理也便没有再多说什么。不过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当时他并未能立即返回大寨。

之后陈永贵在北京病逝,临终前,陈永贵坚持跟身边人说道,等他离开后,一定要将其安葬在大寨。

如此,按照陈永贵生前的最后遗愿,他的骨灰被如期送回到大寨,而没有像其他的国家领导人那样,直接葬入八宝山革命公墓。

至于后来大寨人在修缮陈永贵墓地时,为何会为其足足新增228级台阶,当地人也给出了合理的解释,那就是:

这228级台阶,每一级都蕴藏着特殊的含义。

第一组8级台阶,代表的是陈永贵在国务院担任副总理的那8年;

之后两组38级台阶,象征的是他长达38年的党龄,以及他在此期间一为国家,二为人民的辛苦付出;

最后两组72级台阶,则寓意着他72岁的辉煌人生,以及在此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突出贡献。

如此看来,这228级台阶还真有不少讲究。

至于之前有人说的,修建这么多级台阶是不是要比肩中山陵,完全是无稽之谈,大寨人也没有这种离谱的想法。

那么,听闻这些,大家还觉得陈永贵的墓前,如今多了这228级台阶,会过于高调和招摇吗?

欢迎在下方留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参考资料:

[1]王乙入.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的陈永贵研究[D].山西省:山西大学,2016.

[1]金文.从张志全的大寨到陈永贵的大寨:“革命-建设”时期农村典型的变迁[J].学海,2018,(06):179-18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