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逃越军山中逍遥,士兵杀猪吃肉饮酒作乐,军官们挽着女兵寻欢

品味红梦史说 2025-02-10 03:39:15

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世界上的那些军史研究者,都很不明白越南军队是中国将领一手调教出来的,双方的战法、战术和战场策略大同小异。

但为何面对中国的进攻时,越军仅仅进行了几天的抵抗之后,就迅速溃败?

而中国人民解放军险些在一两个月内,就拿下了越南首都河内。

到底是什么,让中越两国士兵在很多地方相近的情况下,有着如此巨大的战斗力差距呢?

可能那场鲜为人知的小规模歼灭战,能够提供给人们一些答案。

20世纪70年代末期,随着中国形势的改观,亚太地区也开始风云变幻。

曾经还算是友好邻邦的越南,居然开始不断在两国边境制造事端。

他们推倒我界碑,侵犯我领土主权,袭击我国边民,甚至还修改地图,公然叫嚣一部分云南和整个广西,都是他们的领土。

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忍无可忍,被迫发起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我军的计划中,589高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位。

这里位于中越边境的关键地带,是连接波佐与高仑两个区域的重要交通枢纽。

占领了589高地,就能够掌控周边地区的交通命脉,对我军后续的作战行动展开,有着非常大的好处。

也因此,在战斗开始之初,我军便对这里及周边地区,展开了非常猛烈的攻势。

仅仅两三天的时间,我军便大获全胜。

但是,当地的越军却凭借地形优势,暂时躲入了山林。

2月23日,为了确保后方的安全,刚刚转为预备队的43军129师385团4连接到命令:为确保交通线的安全,他们要回师589高地,对残余敌人展开清剿。

4连接到命令后,首先召开了支部委员会,对敌人可能隐藏的地区进行分析。

根据现有情报,大家认为,那些败兵很有可能隐藏在隆柳地区的深山之中。

从当年中国的剿匪经验来看,这些越南部队规模不会很大,但是隐藏得应该非常深。

打击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由小部队携带较重的火力,以同样隐蔽的方式进行搜索和清剿。

2月25日清晨,一支由12人组成的精锐突击班出发了。

这支队伍分成4个战斗小组,由指导员农志诚统一指挥,携带着各类机关枪、火箭筒以及大量手榴弹,悄悄离开了589高地。

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避开了所有的开阔地带,慢慢开始在隆柳地区展开搜索。

下午14时15分,走在前面的突击班队员传回消息:在半山腰的一个山洞里,有一些棉被和越军军装。

农志诚判断,这应该是残敌留下的,这些人很可能已经化装为平民,分散隐藏在附近的隆柳村里。

隆柳村是当地一个不算小的自然村,坐落在一条狭窄的峡谷当中,入口很窄,两侧又都是陡峭的石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想要进攻这里,必须动动脑子。

农志诚在确定方向后,立刻就派出了侦察队去打探情况。

17时20分,侦察队传回了消息,确实在隆柳村发现了敌人,而且好像还数量不少。

农志诚马上亲自赶了过去,结果当他拿出望远镜,向村子方向看时,却险些被那里的情况惊掉了下巴。

只见在隆柳村的村口,有4名越军正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似乎是在放哨,但是根本不尽心尽力。

在村北的独立草房附近,有七八名敌人正在进进出出,嬉笑打骂,毫无防备。

而有两个军官模样的人,正在门口悠闲地抽着烟,每个人怀里还搂着一个女兵,似乎是在打情骂俏。

这哪里是军队,分明是想要“过把瘾就死”的土匪。

战士们看了这些,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求立即开火。

但农志诚冷静地分析了局势,认为此时敌情还不足够明朗,而且他们也还不够松懈,所以应该暂时潜伏,等待更好的战机。

就这样,农志诚等人在村口隐蔽了一宿,将敌人的情况全部摸清。

此处的敌人共有23人,枪支弹药不少,居住分散,如果全面进攻的话会比较麻烦。

于是农志诚决定,等到第二天,敌人集中用餐时再出手。

第二天清晨,敌人陆续从山洞出来,进入一间比较大的草房吃早饭。

8时15分,机枪手发现了新情况:敌人正在忙着满处抓猪,然后进行屠宰,大有大排筵宴之势。

有一名越军军官,甚至在大白天,就公然与女兵寻欢作乐。

他们的整体状态,显得非常松懈。

战士们再次请求射击,但农志诚仍然摇了摇头,表示要等待敌人集中吃午饭时再发动攻击。

11时15分,敌人陆续进入草房,仅有3人在外烧水。

12时许,草房内传来吃肉喝酒的喧哗声音,显然有不少人都喝“高”了。

农志诚此时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果断下令展开进攻。

4班长马上投出了手榴弹,炸倒了在外面的3名敌人。

房内有几个还算清醒的敌人,惊慌失措地跑了出来,结果遭到我机枪手的猛烈打击,纷纷被击毙。

火箭筒手此时也发射火箭弹,击中了草房,引起了熊熊大火。其他的战士们,则是用冲锋枪和手榴弹解决了残敌。

此次战斗,仅持续了3分钟,敌23人便全部毙命。

而突击班一方,却无一人伤亡,这真是打了一场干净利落的歼灭战。

23人对13人,还输得如此彻底,越南军队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呢?答案只有两个字:纪律。

提起解放军的纪律,总让人想起一些鲜活的画面:冰天雪地里纹丝不动的哨兵,洪水来临时手挽手筑起的人墙,地震废墟中争分夺秒的绿色身影。

这些画面背后,是一支军队九十多年来对纪律的坚守。

在战争年代,解放军给房东大娘挑水、修屋顶的情景比比皆是。

当他们进入大城市后,宁可睡在屋檐下和马路上,也不打扰老百姓。

有人看他们实在辛苦,递上了一些慰问品,但解放军却总是拒收。

这是因为部队有纪律,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这种近乎“固执”的纪律性,不但让老百姓打心眼里敬佩,还赋予了解放军极高的战斗力。

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潜伏。

有人脚冻僵了,有人手冻麻了,但仍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还有邱少云那样的战士,为了胜利,即使烈火焚身也纹丝不动,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律性,让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只要命令下达,解放军战士们就会排除万难,不怕牺牲,一切以完成任务为先导。

只要战争仍在继续,他们就不会有一丝的松懈。

与我军不同的是,越军在败退后的种种表现,却实在是对不起自己的身份。

他们会完全丧失了军人应有的纪律和素养,不但防守松懈,而且还大吃大喝,与女人寻欢作乐,置自身安危和任务于不顾。

他们的这些行为,充分暴露了他们军队内部管理的混乱不堪。

如果每一个士兵只想着得过且过,满足自己的私欲,这样的军队又怎么可能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呢?

由此可见,越军之所以在面对中国的进攻时,溃败得如此厉害,就是因为纪律涣散。

今天的解放军,由于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各方面的建设早已是与时俱进。

但是,不管是训练还是日常管理,无论是战备值班还是国际维和,严明的纪律仍然始终如一。

解放军的纪律不仅是铁一般的条条框框,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自觉。

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律性,才让这支军队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样的解放军,让人民很放心。

参考资料:

[1]廖丹阳,周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前思想动员刍议[J].湘潮(理论版),2014,(01):39-41.

[1]刘旭.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入城的纪律建设[J].文史春秋,2024,(08):9-1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