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1966年,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在中南海饮弹自尽。田家英陪伴毛主席18年,才华横溢、忠诚正派,是主席信任的心腹。作为曾为毛岸英授课的教师,田家英深得毛主席的赏识,还为国家贡献卓越。然而这位前途无量的才子为何会在一夜之间走上绝路?
田家英本名曾正昌,192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因丧失双亲,生活颇为艰难,13岁时不得不辍学,转而在家族开设的小药铺里当学徒赚取生活费用。在那段充满挑战的日子里,他不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在蚊帐上挂着自己书写的对联:“走遍天下路”,“读尽世上书”,表明了他对知识的无限渴望。
虽然经济条件十分有限,田家英仍坚持自学,经常花仅有的几分钱购买一些活页文选,或是四处借阅图书。他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自学了两年多后,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积累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到了1936年秋,他凭借自身的努力考入了成都中学,田家英为了坚持学业,甚至通过撰写和发表文章为自己的学费提供资金。
在1936至1937年间,田家英开始以“田家英”为笔名,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了众多具有激进思想的文章。
毛主席在抗战与建设新中国的大潮中,常常需要能文善政的人才辅佐。在1942年1月8日,《解放日报》上刊登了田家英的《从侯方域说起》,一文表现出其深厚的文史知识和犀利的笔触,深得毛主席赏识。
1946年,毛岸英结束了在苏联的十年生活,回到延安。这时田家英的名字已被毛主席记在了心上。毛主席面临着儿子汉语表达不畅的问题,决定请一个老师专门教授毛岸英中国传统文化。考虑到田家英的才华和年轻活力,毛主席选择了他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田家英传授知识,还与毛岸英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散步讨论,关系密切。随着田家英与毛岸英关系的深入,毛主席与他的接触也日益增多。
那时毛主席正忙于筹备革命工作,身边的秘书胡乔木和陈伯达忙于应对繁重的日常事务。胡乔木,曾与田家英在中央宣传部共事,对他的印象极佳,向毛主席力荐田家英。胡乔木认为田家英才华出众,工作态度严谨,而且年轻有为,是加强团队的理想人选。
然而毛主席还是先征询了田家英的意见,问他对到自己身边工作有何想法。田家英谦逊地回答:“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当时年仅26岁的田家英,相比于毛主席身边的其他工作人员,显得年轻而青涩。初到主席身边工作,他难免有些拘谨和紧张。据同事回忆,田家英平时酒量颇佳,但在最初与毛主席共进晚餐时,却因紧张只喝了一点酒就满脸通红,可见他对新职位的敬畏之心。
但在工作中,田家英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和稳重。他严谨细致,甚至有些完美主义,对自己要求极高。凡是毛主席交代的任务,他都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从未出过差错。他经常加班加点,反复核对细节,确保万无一失。
例如有一次,毛主席为了考验他的能力,突然将他叫到身边,口述了一大段内容,要求他立即起草一份电报供审阅。毫无准备,甚至没有携带纸笔,田家英却能凭借过人的记忆力,将毛主席的讲话一字不漏地记下,随后准确无误地整理成书面文字。毛主席阅毕,虽然没有直接表扬,但找不出任何错误,这已是对田家英能力的充分认可。
不久之后,毛主席又派遣田家英前往东北地区进行调研,要求他回来后向自己汇报情况。尽管没有给出具体指示,田家英仍然认真负责,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情况。他与当地官员和群众深入交流,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毛主席对他的调研成果十分满意,因此又委派他前往全国各地继续深入调查。
还有一次,毛主席因工作繁忙,破例让人协助起草“八大”开幕词。向来亲力亲为的他,这次决定将任务交给秘书们,希望他们能有新的思路。毛主席起初自己撰写了两稿,都不甚满意,便希望从秘书们的稿件中汲取灵感。
在众多秘书的稿件中,田家英的作品脱颖而出。他的开幕词结构清晰、语言流畅,充分体现了党的精神和主席的意图。毛主席对他的稿件非常满意,甚至向他人称赞田家英的才华。虽然许多人将这篇开幕词的精彩之处归功于毛主席,但很少有人知道田家英的贡献。田家英本人却始终保持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就这样,凭借卓越的才能和优秀的品格,田家英逐渐成为毛主席的得力助手,为他分担了大量工作。他处理文件、起草文稿、进行调研,样样出色。长期的共事使他们彼此了解不断加深,不仅是上下级,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尽管田家英作为毛主席的秘书,忠诚地服务了十五年,他的辛劳和奉献在这段时间里都是无可挑剔的。但这段荣光的岁月并没有持续到最后。
1950年,在新中国的初期,一群石景山的工人面临生活的重压,于是向毛主席寄送了一封寻求援助的信件。在那个时期,国家正处于建设之初,国际和国内的挑战接连不断,毛主席的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田家英作为毛主席的秘书,深知主席的责任重大,同时关注到正与苏联的外交关系以及抗美援朝的紧张局势,因此他决定先行保留这封信,以待时机更合适时再呈现给毛主席。
当毛主席得知这一行为后,极为愤怒,这是他第一次对田家英表现出如此剧烈的不满:“你为何隐瞒这些信件?你意识到你这么做的严重性了吗?我太失望了!”田家英试图解释自己的初衷:“考虑到您每天忙于国家大事,
“这算是小事吗!”毛主席断然打断他:“我们的宗旨是以人民为中心,你难道忘了我们的根本目的吗?没有所谓的小事,人民的事就是大事。
这次事件让田家英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过失,他向毛主席深表歉意,并撰写了一封深刻的检讨信。但田家英的这一行为暴露出他小资产阶级的思想特征,这一点在毛主席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66年,田家英在整理毛主席在杭州的谈话记录时,再次犯下错误。他在整理会议纪要时删去了毛主席对《海瑞罢官》的一些看法,这个举动被指责为“篡改毛主席的著作”。他本意是避免无谓的政治纠纷,但这反映出他对阶级斗争理念的疏远。
毛主席逐渐意识到,田家英虽有才华,却无法完全融入当前的政治斗争。1966年3月,毛主席严厉批评了田家英,并告诫他要深刻反省,理解自己的错误,并更加贯彻阶级斗争的精神。毛主席失望地指出:“如果我不召见你,你就不要再来见我。
这句话深深打击了田家英,他感到困惑和冤枉。在后来的审查中,更有人指控他“私藏典籍”,一个曾被毛主席支持的学术爱好突然变成了罪名。面对这样的打击,田家英感到无法承受。
最终1966年5月,田家英在精神压力下选择了悲剧的结局,自尽前留下遗书:“我是无辜的,我相信最终毛主席和组织会为我洗清冤屈。
田家英去世后,毛主席感到非常无奈和难过,他说:“人死了就回不来了,田家英跟我一起工作了18年,在很多大事上他都有自己的见解。
每当有人提起田家英,毛主席总是不由自主地叹一口气,然后说:“其实田家英没有什么问题。”这表明毛主席对他的去世一直心存遗憾和感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