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 | 侯哥说历史
前言
在1953年,陈赓大将为了新成立的哈军工寻找顶尖师资,竟向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董必武提出释放一名死刑犯的非常请求。这名犯人身负重罪,曾是国民党的军官。陈赓的这一举动让董必武夜难眠,更让毛主席亲自出面审议。这个死刑犯究竟是谁?陈赓为何坚持要救他?他们为何如此重视这件事?接下来,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此人正是沈毅,他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这里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以出人才而著称的地方。常州是共产主义战士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的故乡,还孕育了如数学巨匠华罗庚、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化学专家恽子强及戏剧大师吴祖光等一系列杰出人物。
沈毅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聪明过人,才华出众。年轻时,他远赴法国深造,在全球声誉卓著的里昂大学攻读物理学。里昂大学在全法乃至世界的科学教育界都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在物理学和空间科学方面,成就显赫。
沈毅在里昂大学期间,表现出极高的学术潜力,尤其在弹道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里昂大学拥有超过500个专业实验室,为他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这在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是无法比拟的。
毕业后,沈毅获得了物理硕士学位。虽然面临多家法国顶级实验室的高薪聘请,他依然选择坚定地返回祖国,希望能为国家的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然而回国后的现实却极为严酷。当时中国正处于军阀割据,内乱不断的动荡时期,各地政府忙于内战,对科技人才的重视远远不够。沈毅的专业才华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他只能在南京陆军炮兵学院担任一名中校教官,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才华的埋没。
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异常出色,屡次立下战功,因此在战争中逐渐升迁,最终成为国民党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
抗战胜利后,沈毅对国民党内部的勾心斗角感到厌倦。正当此时他在一个老同学的引荐下,接触到了重庆《新华日报》的主要负责人,这一接触让他对共产党的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在重庆谈判期间,沈毅偶遇周恩来,两人的对话让他对共产党的政治理念产生了共鸣。
感受到国民党的未来已无希望,沈毅在周恩来的安排下,秘密前往延安。在那里,他利用自己的物理学和军事知识,为解放军的炮兵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毛主席曾评价他:“沈毅的价值,堪比一支军队。
新中国成立后,沈毅被任命为国家民航局财务处长。在这个职位上,他管理的资金数额巨大,但不幸的是,长期服务于国民党的影响使他难以抵抗诱惑,终于走上了歪路。他开始挪用公款以维持自己奢侈的生活方式,最终涉及金额高达三亿旧币。这一行为最终暴露,导致他被判处死刑,实行缓刑两年。
那么,陈赓将军为何提出要求解救这位贪污犯呢?
究其原因,与新成立的军事学院紧急需要高端人才有关系。1950年,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志愿军士兵勇敢地与技术先进、装备精良的美军抗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最终取得了胜利,这场战争也深刻地标志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然而战争的胜利是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的,据官方统计,志愿军在战争中损失了超过19万人
这场战争暴露了中国在军事技术上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中国急需提升其军事工业能力。为此1952年,随着战局的逐渐稳定,中国政府决定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军事学院,以培养能够掌握现代战争科技的人才。
毛主席和周总理经过深入讨论后,决定由陈赓将军负责这项重任。陈赓将军有着丰富的军事和教育背景,他曾在黄埔军校学习并教学,对军校的运作非常熟悉。所以他被视为最合适的人选来创建这所新的军事学院。
想要办好一所学校,人才才是核心,尤其对于这样一所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军工院校而言更是如此。一位杰出的教授或一项关键的军事科研成果,可能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战士的生命安全,甚至影响国家的国防力量提升。
为此陈赓将军四处奔走,向毛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各兵种和部委的领导寻求支持,意图为学校汇聚全国最顶尖的人才。然而他所需要的人才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他人辛勤培育多年的成果。所以即使他手握调令,调动这些人才依然困难重重,过程中还经历了不少波折,甚至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被人上书告状。
当时陈赓委任张述祖为筹建委员会的副主任,要求他尽快拟定一份可供参考的人才名单。熟悉教育界情况的张述祖,很快就列出了37位知名教授的名单,递交给陈赓。
名单虽已确定,但张述祖却显得有些忧虑。他对陈赓说道:“这些教授并非我不愿意调动,实在是太难了。他们在我国学术界都是泰山北斗级的人物,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声誉。例如要调动卢庆骏教授,谈何容易……”
卢庆骏师从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和苏步青,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随后被推荐留校任教。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校长竺可桢带领的大批师生,一起携带珍贵的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踏上了艰苦的西迁之路。
虽然旅途充满艰险,他们仍坚持在战火中办学。一路上,卢庆骏白天一边赶路,一边为学生们授课;夜晚则在简陋的茅草屋中挑灯备课。即使条件极为艰苦,他的教学水平依然出类拔萃。他讲课从不依赖讲稿,思路清晰,逻辑严谨,极具启发性。许多教师慕名前来听他授课,他总是两手空空,却能从容自如地传授知识。
在繁重的教学之余,卢庆骏还坚持科研,撰写论文。他解决了哈代等国际知名数学家提出的难题,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刊登在国内外的权威学术期刊上,为我国数学界赢得了荣誉。
抗战胜利后,卢庆骏被浙江大学派往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在那里,他跟随著名教授A.赞格蒙学习。仅用两年时间,他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最后一年受邀留校担任研究员,继续深入研究数学理论。
他对张述祖说:“不用担心,周总理会支持我们的。”他满怀信心地派人携带周总理签署的调令,前去联系卢庆骏。
但工作人员却被学校方面阻拦。对方连连发问:“为什么要调人?要调到哪里?去从事什么工作?”由于涉密,工作人员无法详细解释,反而引起了学校更大的抵触情绪,不愿放人。
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向陈赓求助,希望他能出面说几句“硬话”。但陈赓却劝导他们要谦虚谨慎,多做解释,不能仗着中央的调令去压人。
不料陈赓刚放下电话,就接到了陈毅元帅从上海打来的电话:“老弟,你又惹麻烦了!有人告状,说你要挖人家的宝贝卢庆骏。苏步青先生已经在上海的民主党派会议上提出了这件事,好几位大数学家都对你有意见啊。
得知情况的陈赓立即派出了教育长徐立行,亲自前往解释。徐立行以极其诚恳的态度,详细向苏步青教授说明了军事工程学院的性质、承担的使命以及目前面临的困难。他强调,国家的国防建设迫切需要像卢庆骏这样的顶尖人才。
苏步青教授在了解了真实情况后,深受感动。他理解了陈赓的良苦用心,同意放行卢庆骏。就这样,卢庆骏最终来到了哈尔滨,为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然而调动卢庆骏的困难还不算最大。陈赓很快又面临了一个更大的挑战。
一天,陈赓正在与保卫部副部长商讨人才名单的事情,恰好张述祖也来拜访。陈赓热情地招呼他入座,然后问道:“张教授,你之前提到的那位弹道专家,现在情况如何?
张述祖神情凝重地回答:“在我们弹道学界,他被誉为‘无价之宝’。
陈赓听后眼前一亮:“既然是宝贝,那我们赶紧把他请过来!”
然而张述祖却摇了摇头:“这次恐怕不行了,恐怕连天王老子都批不了他。
陈赓疑惑不解:“他到底是什么人,竟如此难以调动?”
于是,张述祖详细介绍了这位专家的背景。这位名叫沈毅的科学家,曾在国民党工兵署工作,担任过第三战区的少将专员。后来在东北起义,投身我军,为建设兵工厂、制造枪炮作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调任民航总局出任财务处长后,他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后改为死缓两年。听到这里,陈赓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心中思绪万千。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陈赓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把他争取过来!”
保卫部副部长连忙劝阻:“这可万万不可,
陈赓坚定地回答:“我要的是人才,他个人有罪,但他的技术是无价的!我们不能让他的知识白白浪费,必须把他的技术为国家所用!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陈赓亲自赶赴北京。抵达北京后,陈赓立即拨通了董必武院长的电话:“董老,请您高抬贵手,把那个名叫沈毅的专家交给我们吧!”董必武仔细翻阅了沈毅的案卷,神情凝重地说道:“这件事我无法擅自决定,需要向主席请示。”毛主席得知情况后,也表示需要征求总理的意见。
陈赓深知时间紧迫,放下电话后,立刻赶往中南海寻找周总理。然而周总理正在西花厅接见民主人士,场面庄重严肃,陈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时机插话。他灵机一动,想到总理总要去洗手间,便守候在通往洗手间的必经之路上,耐心等待。
等候多时,终于见到周总理起身前往洗手间,陈赓悄悄尾随其后,趁着四下无人,跟着进入了洗手间。周总理见他突然出现,有些诧异地问道:“陈赓,你怎么会在这里?”
陈赓不等总理多问,立即递上早已准备好的文件和笔,说道:“总理,有位教授还在狱中,我们急需他。
周总理有些无奈地笑了笑:“你不能稍等片刻吗?
“再等一会儿,您可能就忙别的事去了。”陈赓笑着回应,将沈毅的资料双手递上。
不得不说,陈赓抓住了最佳时机。此前他已经向周总理做了初步的汇报,这次面见更是加深了总理的印象。回到办公室后,周总理立即向毛主席详细汇报了沈毅的情况。
通过周总理的介绍,毛主席对沈毅有了全面的了解。原来沈毅曾留学法国,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精通法语,在弹道学领域是难得的人才。他过去还为我军的炮兵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且一向表现优异。
考虑到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阶段,尤其在弹道研究方面,亟需像沈毅这样的专业人才。如果因为他的过失而将其处死,无疑是国家的一大损失。于是毛主席和周总理一致认为,应该给沈毅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让他在新的岗位上发挥所长。
但鉴于他曾犯下严重的贪污罪行,社会影响恶劣,他们决定暂不公开释放他的消息,由最高法院改判其死缓,实行监外执行。也就是说,沈毅依然背负罪名,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弥补过错,只有立功表现才能减轻刑罚。
两周后,沈毅在押解下被带到了陈赓的面前。尽管获准释放,但他仍然被戴着手铐,神色紧张不安,显得局促不安。
陈赓悄声问身边的科长:“为什么还给沈毅戴着手铐?
科长低声回答:“他毕竟是个罪犯,万一出了问题,我们可承担不起责任。
“把手铐解开!”陈赓果断地命令道。
科长有些为难:“要不等到了哈尔滨再说吧。
陈赓走上前,握住沈毅的手铐,严肃地对科长说:“我们是让他去立功赎罪的,这样戴着手铐,他如何展开工作?”
见陈赓态度坚决,科长无奈,只得掏出钥匙,带着不情愿的表情,打开了手铐,金属的碰撞声在空气中回荡。
沈毅低头看了看自己手腕上被手铐勒出的红印,又抬头望向面带微笑、拄着手杖的陈赓,内心百感交集。忽然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哽咽:“首长,您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无论让我做什么,我都愿意,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为了感激陈赓对他的信任和挽救,沈毅投身于工作,夜以继日地奋斗,常常是灯火通明至深夜。陈赓对他的努力也是频频点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鼓励。
然而好景不长,有消息称,沈毅经常在宿舍中偷偷饮酒,几乎每晚都沉浸于酒精之中。陈赓听后非常失望和愤怒。他认为,作为哈军工的一员,尤其是曾有重罪的沈毅,更应该遵守学院的纪律,珍惜这次机会。
陈赓决定亲自查明真相。在一天晚上,他带领几名参谋前往沈毅的宿舍。推门进入,酒精的气味立即扑鼻而来,桌上还放着半空的酒瓶。
陈赓当即严厉指责沈毅不懂得珍惜,警告他如果不能改正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失去在哈军工的所有机会,甚至面临更严重的纪律处分。
沈毅立刻表态将改正错误,认真工作。陈赓稍微平复了一些情绪,坐下来与他进行了一番深入的交谈,希望他能够放下心理负担,全心投入到工作中。
随后,陈赓注意到室内温度异常寒冷,不禁问起为何不点火取暖。沈毅急忙解释,房间里存放的都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重要翻译资料,稍有火星可能引发大祸,因此他宁愿忍受寒冷,也不敢有任何疏忽。
沈毅接着透露,他晚上饮酒实际上是为了御寒,并非沉迷于酒精。他笑称,喝点小酒暖身体,反而能更好地继续夜晚的工作。
陈赓听后顿感惭愧,意识到自己对沈毅的误解,并感叹于他的职业敬业和牺牲精神。第二天,陈赓召开了学院会议,专门讨论如何改善专家教授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在冬天的取暖问题。
学院决定将所有的专家教授搬入配备有现代化取暖设备的大楼,以确保他们能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在沈毅和其他教授搬进了设施更好的大楼之后,陈赓和他的政治部团队却选择搬进了旧平房里住。后来虽然有六栋三层楼的房子翻新好了,陈赓还是让教授们先搬过去,自己仍然留在那些简陋的平房里。
这样做并不是陈赓一时兴起,而是因为他一直很尊重知识分子。他经常说:“既然我们尊重长征战士的贡献,也应该同样尊重知识分子多年苦读的努力。
正因为这样,哈军工的教授们和专家们都非常感激,把哈军工当作自己的家,全心全意地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了很多人才,对国防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