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南方某个静谧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落在碧波荡漾的海面时,一架巨大的飞机缓缓划破天际,掠过湖面,轰然起飞。它的身形庞大,姿态优雅,像是一头栖息在海上的钢铁鲸鱼,在天空与海洋之间自由穿行。它,就是AG600“鲲龙”——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水陆两栖飞机。
它不仅是一架飞机,更是一种能力的象征,一项技术的飞跃,一种国家意志的延伸。

AG600的代号中,“A”代表“Avic”(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而“G”则来自汉语“公务”的拼音首字母。600,是它的代号,但更像是为其庞大体格所量身打造的标签。
从立项到试飞,从图纸到蓝天,AG600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研制之路。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业计划,而是一项事关国家应急体系、岛礁支援能力以及航空科技水平的战略工程。它的目标从未隐藏:扑灭山火,搜救生命,守护海疆。
与其他军用或偏军事用途的水上飞机不同,AG600的出发点就是“民用”——这是一次对传统航空观念的挑战,是和平时期科技服务人民的典范。

AG600的机身长度达38.9米,翼展为38.8米,高度为11.7米。这样庞大的尺寸,使其在全球所有民用水陆两栖飞机中独树一帜。
为了实现水陆兼容的设计目标,AG600必须具备极高的结构强度,同时又要轻盈灵活。它采用四台WJ-6涡轮螺旋桨发动机,这是一种源自苏联AI-20的成熟动力系统,提供稳定、强劲的推进力,即使在恶劣气象条件下也能确保飞行安全。
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53吨,最大航程超过4500公里,具备在海浪高度达2米的情况下起降的能力。这样的设计,让它成为应对突发灾害时可靠的空中平台。
不仅是飞行,更是守护AG600的功能远不止“能飞能落”。它被称为“空中消防车”、“海上救援船”、“飞行货车”、“空中巡逻艇”——多种身份集合于一身。
扑灭山火:一次投水12吨森林大火是自然灾害中最难以控制的一种。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山林火灾频发。AG600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从湖泊、海湾快速取水,然后飞往火场,在一次飞行中投掷12吨水,覆盖面积达数千平方米。
比起直升机或传统消防车,它的效率高出数倍,响应速度快,且不受地形限制,真正实现“哪里有火,就飞到哪里”。
空海搜救:大海之上,生命接力每年,数以百计的渔民、船员和游客在海上遇险。AG600可以飞越数千公里,到达南海等关键海域,在茫茫公海上寻找求救者,并通过腹部舱门投放救生设备,甚至直接在水面降落,实施撤离。
它的大型内部空间和稳定性,使其在运输伤员、紧急医疗支援等方面具备优势,是海洋国家不可或缺的“生命之舟”。
海洋监测与环境保护:空中守望者在和平时期,AG600还能肩负起对沿海、岛屿生态的巡查任务。借助其机载光电设备、雷达系统和数据链路,它可以监测海洋污染、非法捕鱼、资源勘查和水域巡逻。
这样的能力不仅仅服务于环境保护,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虽然AG600被定义为民用平台,但它的多用途特性使其具备强大的战略延展能力。
它可以改装为反潜巡逻机、电子侦察平台,或在特殊任务中承担战时补给与人员输送功能。正如Avic公司董事长徐占斌所说:“AG600是一架飞行的‘国家工具’,它结合了和平时期的温柔与战时的刚毅。”
从首飞到认证:一步一印的国产征途AG600的首次试飞于2017年成功实施,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后,全球极少数掌握大型水陆两栖飞机制造技术的国家。
2020年,AG600完成水面起降测试,表明其已经具备在复杂海况下的实战能力。
2024年7月,经过长达数年的验证与飞行测试,我国民航局正式为其颁发适航证。这意味着AG600不仅可以进入我国国内市场,还具备出口资格——它,已准备好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岛链突围:谁说天空只属于航母?我国是一个拥有18000公里海岸线和上万个岛礁的国家。面对台风、海啸、地震和突发事件,岛屿运输一度成为瓶颈。
AG600的投入使用,打破了这一桎梏。它无需机场,仅需一湾海水,就能将物资和人力精准投送至最偏远的海岛,实现空中补给岛礁的“最后一公里”。
在这方面,它的价值甚至超越航母。航母是战争工具,而AG600,是和平时期的战略利器。

AG600不是为战争而生,它的每一次飞行都为了扑灭大火、营救生命、守护大海。它不仅仅是一件钢铁作品,更是一种对人民安全的承诺,是我国科技进步背后的民生温度。
当这头巨兽在晨曦中翱翔,它所载的,不只是水和人,还有希望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