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人生的第一个巅峰,你是怎么过的?有的人可能还在为高考题目发愁,有的人可能刚刚体验到社会的残酷,但在明朝,这个年纪的“天才少年”已经可以改变家族命运了。举个例子,嘉靖三十四年,一个普通少年在济南府历城县一夜之间成了“王老爷”。门窗被砸、院落挤满了人,邻居们争着喊他“文曲星下凡”,连县衙的人都把他的父母接走请吃饭——一个举人诞生了。
明朝的科举制度,简单说就是一场阶级跃迁的全民游戏。即便你家穷得只剩一张破床,只要有人考中了功名,哪怕是最低级的秀才,整个家族的地位都会瞬间翻盘。可考中举人,那就不止是翻盘,简直是开挂。因为举人不单单是读书人,更是“官”。他们的名字会被吏部登记在册,户籍会从民籍转为官籍,享受免税、免役等一系列特权。更重要的是,举人拿到了通往更高权力的门票——可以参加会试,继续冲刺进士。
于是,整个社会都围绕着“读书改变命运”这条主线运转。大家拼了命地供孩子读书,甚至举族之力为一个有潜力的孩子买书、请老师、进学堂。因为一旦中举,这个家庭不仅脱离了底层,还能压制别人,甚至成为地方上的“话事人”。这就是为什么,王默这个穷苦人家出身的少年,在乡试高中第五名后,立刻成了全城的焦点。
1. 门窗被砸,为什么是“喜事”?
那天晚上,历城的王家院子热闹得无法形容。邻居们点着火把、端着酒菜往院子里涌,甚至有人抡起锤子砸门窗。王默站在屋里,满脸懵。他还以为自己犯了什么众怒,下一秒就要被拖出去问罪。但很快,邻居帮他披上一件大衫,一脸谄媚地告诉他:“王老爷,恭喜您中举了!砸门窗是为了换门楣,这是规矩啊!”
原来,这种“砸门窗”在当时是地方上的一种习俗,象征着洗去平民身份,迎接新生活。门窗会被重新换上更气派的款式,以配得上举人的身份。甚至连这租来的院子,房东都不会再提房租的事,反而可能主动奉上房契。毕竟,和一个举人攀上关系,比收租金值钱得多。
2. 举人=官,身份的跃迁有多大?
在王默走出家门的那一刻,整个历城都知道,这个16岁的少年不再是普通人了。他的身份,从平民变成了官员。这种转变有多夸张?简单来说:
他不再需要缴税,也不用服徭役。
他穿的衣服、鞋子、腰带,甚至帽子,都是官员专属的装束。明代服饰等级森严,普通人只能穿窄袖短褂,头戴斗笠。而举人可以穿青色圆领袍、戴纱帽、穿皂靴。路上遇到普通百姓,对方一般要主动避让。
即使犯罪,只要不是谋反或杀人,法律都会对他网开一面,哪怕判了死刑,也可以减一等。
在那个官本位的社会,举人不仅意味着身份的提升,更是整个家族的靠山。甚至有富商会抢着把自己的土地挂到举人名下,因为举人可以免税,商人只需要交点“人情费”,就能省下大笔赋税。
3. 鹿鸣宴:荣耀的巅峰
三天后,王默迎来了人生中第一次举人专属的庆祝宴——鹿鸣宴。这是明代科举体系中最重要的仪式之一,专为乡试中举的士子举办。宴会地点在巡抚衙门,比普通的流水席高规格得多。这里没有普通百姓的喧闹,只有同科举人之间的交流。
宴会上,解元(乡试第一名)会吟诵《鹿鸣》诗,而五经魁(即各科第一)则要跳魁星舞。王默作为山东乡试第五名,也是治《春秋》经义的第一名,正是这次宴会的主角之一。他披着红绸缎,在众人的注视下起舞。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耀,更是整个家族的骄傲。
宴会结束后,王默还领到了一份特别的纪念品——一套金银错花的文房四宝,以及一只银质墨盒,上面刻着“大明嘉靖三十四年山东乡试五经魁”。这些东西,从此成了王家的传家宝。
4. 地方上的缙绅生活
中举后,有两条路摆在王默面前:继续进京赶考,冲击进士;或者留在地方,当个衣食无忧的乡绅。从后来的记录看,他选择了后者。
在地方上,举人享有极大的话语权。他们不仅是读书人,更是地方上的“保护伞”。有生意人主动送礼求庇护,有自耕农把土地挂名在他名下求免税。更重要的是,举人有自己的圈子——同年、同科的关系网。这些人中,有的会中进士,甚至成为高官。只要关系打牢了,举人几乎可以横着走。
如果王默愿意,他可以很轻松地拿个八品教谕、县丞这样的闲职,一个月有固定俸禄,日子过得比大多数人都滋润。但即便不做官,仅仅是举人的身份,也足以让他成为地方上的风云人物。谁敢和他作对?他只需要写一张名帖,就能让对方吃不了兜着走。
有人说,明代的科举制度,是贫寒子弟通往权力巅峰的“独木桥”。但事实是,这座桥虽然窄,却挤满了人。每一次考试,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走到最后的人,少之又少。而那些成功的举人,往往不只是靠天赋,更靠家族的支持、运气的眷顾,甚至整个社会的推波助澜。
王默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寒门奇迹”中的一个缩影。他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也改变了整个家族的命运。正如明代的俗语所说:“一举成名,十世不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