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这一历史现象的一种描绘,也是对刘邦身边忠臣的一种真实境遇的描写。杀韩信,杀黥布,杀陈豨,杀彭越,在市井中崛起的刘邦,本就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在江山稳固之后,更是有了“自清君侧”之心。刘邦对萧何还是很忌惮的。皇帝亲自出马时,仍是“派人来问宰相之事”,生怕萧何声势太大,动摇了皇权,引起了内乱。而曹参,在十八功侯中排名第二,曾协助过刘邦和吕后,深得民心,不起疑心。曹参是怎么做到的,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
曹参与刘邦之间的渊源,可以从他在沛县的一条街道上说起。《史记》中说,刘邦自幼混迹江湖,到了后期,整日与官吏勾肩搭背,酗酒、赌钱,都成了一种习惯。当时,曹参掌管狱卒,萧何掌管人事,刘邦掌管治安,三人都是好朋友,都喜欢喝酒,也都是美女。于是,在陈胜与吴广叛变之后,这三个地痞无赖,直接杀了县令,叛变成了叛军。刘邦是总指挥,萧何和曹参是总指挥。曹参在秦二世元年就开始了他的战争生涯,在刘邦的帮助下,在韩信的帮助下,在军队中排名第二,心甘情愿地辅佐“一把手”。这全是曹参深谙为官之道,有心而为,非无带兵之才也。曹参随刘邦征战四方,攻城拔寨,帮助刘邦不断壮大自己的实力。刘邦当汉王的时候,他就当了大将军。曹参的统帅能力很强,曾经以一己之力征服了两个国家,占领了一百二十二座城市,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刘邦,这一切都是因为刘邦的指挥,而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功劳有多大的贡献。刘邦称帝之后,就再也没有带兵出征,一切都是放权给下面的人。在高祖二年,曹参再次成为韩信的副手。征魏王,攻赵国,灭齐国,曹参尽心尽力辅佐韩信,为汉军打好了打败项羽率领的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哪怕立下了赫赫战功,哪怕身上有七十多道伤痕,曹参也没有表现出来,也没有表现出来。曹参虽然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从来没有招揽过任何一支军队,因此刘邦并不怀疑他有“兵权乱用”的嫌疑。在成功的时候,他选择了退居幕后,他愿意帮助王子躲避危险。最后,项羽在乌江上自杀身亡,刘邦即位,百官加封,百官升迁。大势已成,谋士当如水煮。那些为天下征战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都喜欢把自己的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面对着昔日的兄弟,如今的陛下,他们的态度依然很随意,并不在意什么君臣之间的礼节。同时,也有一些权贵对皇上的封赏不公,对皇上的赏罚不公感到不满,更有一些人自以为“功高盖主”,想要另立山头。他们每一个动作,都令高祖与吕后心神大乱。在皇权的威胁下,皇上和皇后都是一副胆战心惊的样子,谁也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才会下了“宁死不能放过”的决定。韩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很好的例子。毕竟他是中途加入的,想要完全取信于刘邦,那是不可能的。当他成功的时候,他知道自己的功劳会让刘邦起疑心,所以他没有隐藏自己的身份,而是和叛军走得很近,在暗中和刘邦作对。韩信被萧何诱入皇宫,被吕后处死。而曹参,则是做出了更加英明的决定。他心甘情愿的交出了自己的宰相大印,成为了齐国的宰相,帮助刘邦的大儿子,齐王刘肥。离得越远,离得越近,就越远。曹参是个与世无争的人,高祖、吕后都不会注意到他,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威胁,更不会引起别人的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