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介休绵山(上)

故居行人物谈 2025-02-10 17:02:41

我在绵山

1969年12月16日晚上,我们从丰南胥各庄火车站登上闷罐,入伍离开了家乡。闷罐开出不远,接兵排长拿着一本翻到山西那页的分省地图走过来说:“你找找,介休在哪儿?”

“介休?”我在脑海里急速搜索,有印象,小时候东院大叔讲故事“火烧绵山”,不就讲过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吗?眼睛没有停止,既然是坐火车,那就从铁路沿线找吧,一会儿就从南同蒲找到了“介休”。

临下车前,接兵排长站在闷罐中说:“新兵同志们,我们是一支新组建的炮兵部队,所到达的目的地——就是山西介休。”大家一下子愣住了,“不是说,北京炮兵部队吗?”“北京炮兵部队不假,不见得都在北京啊!其实,介休,我们也没有来过,是开车前,上级领导才刚刚宣布的。”

这样,我们就来到了山西介休,组建了炮十六师212团。 一晃我在介休待了十一年,跑遍了介休各地,了解熟悉了介休的风土人情,自然典故,名人轶事。

部队第一次拉练,就来到了绵山脚下的兴地一带。营长摊开军用地图现地对照,一边有回銮寺,是李世民登绵山礼佛,回銮的地方。一边有旌介,是介子推的故里,介子推就是从这里背着老母隐匿绵山的。

以后,我们部队还发生过“二笨连长”的故事,就是训练后上绵山下不来了。这天晚上,团长从家中吃完晚饭,溜达出来,到团值班室问,“参谋长他们训练回来了没有?”值班的参谋说,“没见参谋长他们回来”。团长在营区转了一圈,又来到团值班室问,见参谋长他们训练还没有回来,就跟值班的参谋说,“给秦树公社打个电话,让他们派个人去问问,看参谋长他们训练什么时候回来?”派去的人回来回电话说:“他们正进行夜间科目,训练完就回去。”团长这才回家休息。

中间拿本讲话的是我们团长

都快吹熄灯号了,还听不到有汽车进院里的声音,团长不放心了,又来到团值班室问,见参谋长他们训练还没有回来,就说,“给小车班打电话,叫辆车,我去看看”。团长坐上小车,带个参谋就往绵山脚下奔去。

按计划,参谋长带着指挥分队在绵山脚下进行训练,团长一到跟前,就露了相。原来,他们进行完白天训练科目后,就放了羊,爬绵山玩去了。训练一天了,玩会儿就玩会儿吧!那你到时间下来呀!谁知有两个连长,直到现在还没有下来。参谋长见团长来了只好如实汇报。团长很是不客气,骂了他们一顿,“你们是训练那,还是玩,这能带出好兵来,快组织人找吧!”

绵山,地处介休、灵石、沁源三市县,最高海拔两千五百多米,是太岳山的一条支脉,绵延百里,山陡林密。当年晋文公组织人寻找介子推都找不到,参谋长上哪儿找去,他已组织人找了几次了,秦树公社来人问时,他只好用进行夜间科目搪塞。

团长更生气了,“再组织人往上找,实在不行放枪,指示目标,肯定是迷失方向了。”这回上山寻找的人有了主心骨,往山上找了一阵儿不见动静,就朝天开了枪:“呯——呯——”。夜间,寂静的山林,枪声传出老远,还真起了作用,一会儿,就听到山上回了两枪“呯、呯”,大家这才放了心,最起码互相联系上了。

又过了好一阵儿,两个连长才下来,总算是没有出事,一见团长傻了眼,忙做检查。团长还真给他们俩面子,批评了一阵说,“这个事就到这儿了,谁也不要说了,传出去忒丢人现眼,军事干部训练后爬绵山不说,两个大连长都背着手枪、望远镜、指北针竟然下不来了,让人家政治处、后勤处的怎么看你们?”后来,还是慢慢传了出来,不过,时过境迁,要不然非挨处分不可。

正因为如此,我对绵山始终有一种神秘感,当兵时没有机会攀登,转业到铁路后,借节假日,特意跑到介休攀登绵山。

我在绵山胜境牌坊

这时的绵山已经开发出来,公交车直接到了“绵山胜境”牌坊前。我下车后徒步前行,到了龙头寺。原名塔岩头,因岩下原有空王塔院而得名,后因唐太宗李世民来绵山拜佛谢雨,而改名。空王释志超,在介休的故事不少,我老早就知道,如义棠的滚钟寺就与他有关,绵山的兔桥、鹿桥也都与他有关。李世民大战雀鼠谷,就在介休至霍县之间,我们营1973年在灵石张家庄一带施工,就属于雀鼠谷的一部分。紧临绵山脚下的张壁古堡的地道,据说就是隋末刘武周军队留下的。

过了龙头寺就到了圣乳泉之地。这是绵山奇特的自然景观,只见高崖绝壁上数十个石乳,如同断线一样,乳汁滴下,叮咚作响,又称悬泉。当年,介子推偕母至此,口渴难忍,坐在绝壁下发愁,忽见绝壁悬崖上石乳滴水如注,落地成泉,又惊又喜,忙取水给老母喝,老母道:“真乃圣水也!”后人便称此为“圣乳泉”。又因崖壁上石乳形似蜂房,又称“蜂房泉”,还俗称“母奶头”。

我在圣乳泉

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好多诗篇。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傅山曾作《介山石乳泉》:“佛恩滋静者,石乳敕龙潭------一勺醍醐足,那伽不许贪。”把蜂房泉水比作佛家最正法,人间最纯美的甘泉,即使神龙也不许多贪。清介休知县赵瑞也曾题诗:“峭壁临丹壑,悬泉百窍寒。几疑河汉漏,翻觉洞天宽。”形容蜂房泉的奇特景观。见此情景,我也填一小词:“圣乳泉、圣乳泉,蜂房裸露峭崖间。石乳汁滴成圣水,祛除百病越千年。”

我在抱腹岩

到了抱腹岩,这是我们当兵时常闻听的。绵山突出有两岩,一个是抱腹岩,一个是李姑岩,都与抗日战争有关。绵山不仅是历史的山、文化的山、自然的山,而且还是红色的山。抗日战争初期,冯玉祥将军所属方振武部曾在绵山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抗日誓师。之后介休县长张德含、牺盟会特派员李志敏在绵山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就驻扎在玉皇阁三孔窑洞里,抱腹岩就是召开全县军民大会的大礼堂,而且铁索岭也是一条连接晋冀鲁豫根据地与革命圣地延安的秘密通道,曾从这里护送去延安的干部,曾救援跳伞着陆的美国飞行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既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又是一道爱国主义的交通线。

李姑岩,也叫皇姑岩,有一天然巨型岩洞,曾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妹妹长昭公主出家的地方。在绵山抗日中,有一支“抗日十姐妹”特殊队伍,就曾在李姑岩一带活动。皇姑楼是当年李姑修行打坐的地方,1940年被日军炮火轰成废墟。

那年,我们部队的“二笨连长”及其战友们上绵山,也多是寻找、寻看抗日战争时期的遗址、遗迹,因为那时还不实行旅游。

我在抱腹岩

抱腹岩,高约18丈,长约45丈,深约15丈,为绵山百余岩洞之首,因形如双手抱腹,而得名。抱腹岩,腹大洞空,容二百余间殿宇禅房及其上万人集聚也不显拥挤,人称“无梁殿”、“空中楼阁”,洞中有洞,阁中挨阁,原称抱腹寺,又称云峰寺。特别是岩下有名的飞空挂铃,更是一绝,不由感叹:“风动铜铃响,依岩凌半空。冠绝抱腹顶,悬挂有神功。”

清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岩》诗中写道:“寺古云常在,岩空势欲倾------鸟拂金铃渡,僧缘石隙行------”形象地描写了抱腹岩。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傅山也题有长联:“阅名山多矣,无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圆盖;瞻佛像巍然,自有真神出现,修炼来三花聚顶,五气朝元。”上联说的是抱腹岩的景观奇特,下联说的介子推、空王佛真神真佛。可惜原联也被侵华日军烧毁,这是后人集傅山字而摹成。

侵华日军太可恶了,他们不仅炮轰了皇姑楼,还烧毁了傅山题写的长联,这都是古迹,不由义愤填膺,又填一小词:“抱腹岩、抱腹岩,当年抗日谱新篇。红色风华留胜迹,增添史笔壮名山。”这里既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又是爱国主义的一道交通线,应该大书特书——红色的山。

九口 2025、2、9

1 阅读:6

故居行人物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