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北烈士陵园内
每年一到清明节,我都要到华北烈士陵园祭奠拜谒革命先烈,今年也是如此。到了著名烈士铜像区,我见董振堂烈士铜像前,有家中后辈敬献的花篮,不由拍照、垂首、祭奠。
董振堂,河北省新河县西李家庄人,1895年12月21日出生于一个较殷实的农民家庭,幼年入曹庄初级小学读书,1914年考入冀县中学。1917年考入保定军官学校清河预备学校,1919年12月毕业,分配到边防军第一师炮兵团,任军官候补生。1920年暑假后,入保定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深造,1922年春毕业,任冯玉祥部第11师参谋处见习官,后任西北军学兵团炮兵连排长、连长。1924年随冯玉祥参加了推翻贿选总统曹锟,打倒直系军阀吴佩孚,驱逐末代皇帝出宫的斗争和迎接孙中山到北京等活动。同年,任国民第一军机炮教导队大队长和陆炮营营长。
1926年9月,参加了五原宣誓,后任国民联军第一军4师12旅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36师师长,率部转战河南、湖北等地,受革命思想影响,策应北伐战争。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13师师长兼河南洛阳警备司令。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5师师长。
1930年4月至9月,爆发了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短短几个月,死伤兵员逾30万,国家财力、物力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与破坏之巨,是北洋政府时期老军阀和1927年以后新军阀历次战争均所不及的。董振堂目睹了鲜血成河,尸体遍野的惨状,决心探求光明。
冯玉祥失败后,西北军孙连仲部被蒋介石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董振堂任第二十六路军25师第73旅旅长。1931年2月,蒋介石令第二十六路军从山东开赴江西进攻红军,并将骑兵师留在了黄河以北,有意削弱其战斗力。第二十六路军官兵对蒋介石排斥异己的做法甚为不满,行动迟缓,经蒋介石再三催促,才于3月底陆续到达江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高潮,第二十六路军官兵要求回北方抗日救国,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更加重了官兵与蒋介石集团的矛盾。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赵博生、第73旅旅长董振堂等爱国将领,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开始寻找抗日救国的新出路。中共特别支部根据党中央指示,秘密进行起义的准备。

宁都起义旧址
1931年12月14日,第二十六路军,在赵博生、董振堂率领下,成功举行了震动全国的宁都起义。赵博生、董振堂率一万七千名官兵,奔向苏区。从此,全军改为红五军团,季振同任总指挥,董振堂任副总指挥兼十三军军长,赵博生任参谋长兼十四军军长,黄中岳任十五军军长。并同其他红军一样,建立政治委员制度。
毛主席找即将就任的红五军团政治委员肖劲光说:“对这支部队,要努力按照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古田会议决议)的精神办事,建立党的领导,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并选派有改造旧军队经验和出国留过学的干部,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何长工、黄火青、左权分别任三个军的政治委员。
董振堂新的生活开始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理论,懂得了革命的目的,全力配合党对红五军团的整编工作,提高了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由一个有正义感的爱国军人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1932年4月,经何长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积蓄的三百块银圆全部交了党费。军政治委员何长工把这件事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说:“不要全交嘛,寄些给家里,留一点自己用。”董振堂坚持全交,说:“革命了,个人的一切都交给党,还要钱干什么。”他还把一块红色毛毯送给朱德。建国后,朱德把这条毛毯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博物馆,它是董振堂对革命赤胆忠心的历史见证。

华北烈士陵园内
1933年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董振堂任红五军团长,朱瑞任政治委员,郑如岳任参谋长,刘伯坚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3师,师长陈伯钧,政委谢良;第15师,师长程子华,政委朱良才;第34师,师长陈树湘,政委杨一实。董振堂率红五军团,先后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以及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当年在苏区军民就有称赞:“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五军团的马刀”,红五军团,可谓与红一军团,红三军团齐名。
从此,红五军团以能攻善守,勇打硬仗而闻名。董振堂也成为一名卓越的红军指挥员。因战功卓著,曾荣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一级红旗勋章,1934年,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4年10月初的一天,刘伯承因遭李德的嫉恨,被撤掉总参谋长的职务,降到红五军团当参谋长。董振堂明知刘伯承是来当军团参谋长的,但依然将他当作总参谋长看待,在主持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依旧说:“现在请刘总参谋长讲话”。接着,刘伯承发表了就任红五军团参谋长的第一席讲话。

董振堂遗像
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红一军团、红三军团分左、右两翼展开,红九军团、红八军团分别随后掩护跟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及直属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特别是湘江战役打得最为惨烈,红五军团浴血奋战,拼死掩护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及直属队过江,打得尤其艰苦。第34师被阻于湘江东岸,包括师长陈树湘在内,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1935年4月底,红军渡金沙江时,董振堂率领红五军团在防御阵地一直坚守9天9夜,当红五军团第37团最后一批渡江后,见到一度曾直接指挥他们作战的刘伯承时,格外亲热,纷纷打着招呼。刘伯承也很高兴,大声回答:“同志们辛苦了,你们仗打得好,打退了孤军来追的万耀煌部,掩护全军安全渡过金沙江,这是个很大的胜利。”
红五军团一直担任后卫,多次完成了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的战功,红五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四川懋功会合后,决定分左、右两路军行动。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委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随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参谋长刘伯承左路军行动,等到三大主力红军在会宁会师后,红五军又随西路军行动。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1937年1月1日,红五军攻占了甘肃高台,迫使守军保安队、民团等1400余人投降,其中一部接受改编。随后,发动群众,建立苏维埃政权。1月12日,敌以一部牵制红九军、红三十军,而以八倍的兵力包围攻击红五军孤守的高台。董振堂指挥红五军与高台群众并肩作战,坚守城池,在既没内需又没外援的情况下,血战九天八夜。董振堂面对孤军奋战的危难局面,号召红五军指战员:“坚决守住高台,我们人在阵地在,誓与高台共存亡!”
到了20日凌晨,终因收编的部分民团叛变,里应外合,打开城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包括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在内的近3000名将士,壮烈牺牲,兵殇高台。
董振堂是我特别崇拜的先烈,我曾特意到甘肃省高台县,拜谒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前身是高台烈士陵园。为了纪念血战高台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将士,1957年建成高台烈士陵园,正门横匾“烈士陵园”,为朱德总司令所书。2008年又对陵园实施扩建,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
进入院内,迎面是“血战高台”的英雄群雕,成立体化,7位红五军将士面向四周,每个侧面就是一个战斗场景,中间突出的就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再现了当年红五军血战高台,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讴歌着他们与日月同辉,与山河永存。
后面是高耸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正文是原国家主席、西路军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
碑后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 若大的墓,四周青石铺地,青石围墙,中间黄土隆起,青草茵茵,似山非山,呈圆形,周围青松翠柏,庄严肃穆。可以说,是我见过的最大的烈士公墓。我低头默哀、悼念!

我在纪念馆内,一旁是朱德、徐向前元帅题词
走进新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迎面是一幅幅红军雕像,正中依然是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挽着战友仿佛向我们走来。左右墙壁有朱德总司令、张震、迟浩田的题词,最情深真挚的还是徐向前元帅的敬挽,像是喃喃之语:“振堂、海松、厚发、启华、义斋及西路军牺牲的诸烈士们,你们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劳动人民的利益坚韧不拔自我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是我军无上的光荣。”徐向前元帅至死都无法忘怀西路军的将士,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在河西走廊,永远陪伴着西路军牺牲的战友。
纪念馆内,展示有董振堂、杨开明的汉白玉雕像,有1965年树立的红五军阵亡烈士公墓碑------
最可恶的是,董振堂牺牲后,马步芳匪军还把他的头割掉,多次到高台、西宁示众。至今在纪念馆内,还能看到那张被割下头颅的照片,以及各种惨无人道的照片,让人十分震怒、悲痛、凝恨,马步芳匪军太残酷、太无道、太可恶、太可恨了。董振堂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还落得个身首异处,头颅照片流传至今,让每个看过的人都难以抑制、难以平静、难以忘却。革命多么来之不易,董振堂的遗体至今也未找到,纪念馆内只有那么一座红军西路军阵亡烈士公墓,他将永远与他的战友们在一起。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内
人民为了缅怀他们、纪念他们,在纪念馆左侧建有“董振堂纪念亭”,正中立有“董振堂同志纪念碑”,楹联写道:“宁都豪气千秋在,高台雄风万古传。”这是对董振堂的高度概括。
当年噩耗传到延安,广大红军无不为之悲痛,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参加了董振堂追悼会。毛主席深情地说,“他是一个好同志,是一个坚决革命的同志,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938年底,毛主席在延安接见了参加宁都起义的部分同志,与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并在照片上题词:“以宁都起义的精神,用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我们是战无不胜的。”
196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叶剑英元帅赋诗怀念,“英雄战死错路上,令我深怀董振堂。猿鹤沙虫经世换,高台为你著荣光。”1979年8月,时任兰州军区政委、曾任红五军团第十五师政委的肖华上将,来到高台悼念董振堂及西路军牺牲的烈士,不禁涕泪沾襟,写到:“肃立高台悼忠魂,犹闻宁都号炮声。击案愤起千城将,振国英雄拭雱锋。”解放军艺术学院原院长魏传统曾是西路军一员,1986年重返河西走廊,8月在高台烈士陵园写下了《董振堂杨克明同志千古》的诗:“昔日讲学设高台,未料城崩动地哀。董杨血战抛头颅,此来含情尤缅怀。”一篇篇诗文,一条条挽幛,寄托着多少人民的哀思、怀念。

华北烈士陵园
今天,我到华北烈士陵园,瞻仰过董振堂铜像,又到董振堂纪念碑前、烈士纪念馆内进行凭吊、祭奠。董振堂真不愧为毛主席高度评价的“坚决革命的同志”,河北省涌现出来的著名战将,董振堂先烈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九口 2025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