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意识是唯一存在的东西吗?唯我论的逻辑困惑。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觉,你是世界上唯一存在的人?
其他人、生命和宇宙都只是你想象中的虚构? 难道在你的头脑之外就没有别的办法来证明吗?
如果你坚持这样的观点,你就是哲学家所说的“唯我论者”。
什么是唯我论?
唯我论者相信一种极端形式的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即任何“外部”的东西都不存在。一切都是自己心灵的一个方面。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荒谬的立场。一个人怎么可能想象出如此丰富而无穷无尽的场景,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其他人、国际事件、科学发现、艺术创作、宇宙探索?
我们可能会认为,无限多样的存在都源于一个人的头脑,这是对现实的一种奇怪的描述,不值得考虑。
但唯我论者并不诉诸常识,唯我论者诉诸逻辑。
1. 我唯一能直接接触到的东西是我自己心灵的内容,感官体验、思想、记忆等等。
2. 我自己的思想内容完全是私人的,除了我以外,任何人都无法接触到。
3.我无法接触到任何其他存在的心灵,因此只能间接地推断其他心灵的存在。
许多人会同意这些主张。唯我论者只是把它们的含义带到了极端的逻辑结论。
我唯一能确定的是我的思想存在。因此,没有任何逻辑依据来断言其他事物的存在。
在1893年的著作《表象与现实》中,英国唯心主义者布拉德利同样描述了唯我论的观点,他写道:我不能超越经验,经验必须是我的经验。由此可见,除了我自己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存在的,因为经验就是自我的状态。
所以,尽管从表面上看可能很荒谬,但唯我论实际上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困难的逻辑难题。一个历史上许多哲学家都在与之斗争的问题,最著名的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对唯我论的反驳是什么?
多年来,除了笛卡尔之外,还有大量哲学家试图反驳唯我论,但事实证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逻辑反驳是相当难以捉摸的。许多哲学家只是简单地反对唯我论的可能性,而不是提供逻辑上的反驳。对唯我论者的一种常见反应是,要求一个单一的头脑究竟如何能召唤出无穷无尽的经验。
唯我论者真的相信,每只蚂蚁、每一片树叶、每一粒沙子、每一场暴风雨、每本书和互联网上的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他们意识不到的、无法触及的部分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唯我论者真的相信,每只蚂蚁、每一片树叶、每一粒沙子、每一场暴风雨、每本书和互联网上的每一页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由他们意识不到的、无法触及的部分凭空想象出来的吗?
当然,对这种现象的机械解释,只能归结为意念产生”的光束从“意念产生反射到视网膜上。思维生成究竟增加了什么价值、有用性或解释力? 这难道不只是我们所描述的外部世界的委婉说法吗?
类比论证,从历史上看,类比论证是避免唯我论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策略。在斯图亚特·密尔1865年的著作《威廉·汉密尔顿爵士哲学考据》中回答我们如何知道别人有思想的问题时,密尔写道,第一,他们有像我这样的身体,就我自己而言,我知道这是感情的先因。第二,因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外在的迹象,就我个人而言,我凭经验知道是由感觉引起的。
在类似的情况下,其他人的行为和我一样,这意味着他们有相似的内心世界。
虽然类比的论点曾经很流行,但现在人们认为它不适用。它似乎不是挑战唯我论,而是简单地承认唯我论所依赖的整个论点。知道其他人有思想在逻辑上是不可证实的。类比的论点诉诸于坚持,尽管它是不可证实的,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必须有思想,因为“他们看起来和行为像我一样。”
这远非反驳。外在行为并不是内在生活的逻辑保证。唯我论者可以愉快地反驳唯我论仍然是一种可能性。
存在就是被感知,主观唯心主义者乔治·伯克利有一种观点,许多人把它等同于唯我论,但他实际上提出了他认为是有力的反驳。他的形而上学口号是存在即被感知。
伯克利认为唯一存在的东西是心灵及其潜在的内容,例如感官知觉、感觉、思想等等。
当周围没有人听到一棵倒下的树是否会发出声音时,伯克利的回答是明确的“不”:事物只有在有某种生物在那里感知它们时才存在,其他一切都是多余和无意义的。
伯克利与唯我论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两者都否认物质世界,但伯克利对某种世界独立于我们的思想而存在没有异议。
伯克利说,这个世界不是由物质组成的,而是由所有可能填满我们头脑的“精神物质”(感官知觉、感情、思想等)组成的,它之所以存在,只是因为它被全能的上帝的心灵所“感知”。
在伯克利关于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中,唯我论是不可能的谬论。唯我论者,作为唯一存在的事物,不能被感知。唯我论者不能“走出”自己去感知自己。如果它们不能被感知,唯我论者也就不能存在。
到目前为止,伯克利反对唯我论的论点可能是最接近逻辑反驳的,但接受它意味着致力于伯克利的知觉本身的形而上学,许多人认为这是不可取的。
我们直接进入世界,一些认识论和意识的哲学家,对唯我论的一个关键前提提出了异议。我们的感官知觉是我们心灵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世界本身的直接表征。因此,走出唯我论的一条途径就是否认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只是我们自己心灵的内容。
这一领域很难解决,关于感知是否就是现实的认识论争论仍在继续。一种只有一个人能理解的语言是不连贯的。维特根斯坦认为,公共语言只能产生于公共的社会语境。
因此,我们能够在公共语言中表达唯我论,从而反驳唯我论:唯我论者,在公共语言中思考唯我论的思想,预设了他们试图否认的公共主体间性世界的存在,通过简单地表达自己来削弱他们自己的地位。
我们能确定什么吗? 另一点与其说是对唯我论的反驳,不如说是削弱唯我论力量的一种方式。本质上,唯我论和任何需要确定性的理论一样,对知识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期望。我们也许不能肯定地排除唯我论。但我们也不能肯定地排除,比如说,天空中有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意大利面怪物。
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确定的。这并不意味着唯我论是正确的。
唯我论可能很难从逻辑上反驳,而且可能一直是一种可能性,但也许这没关系,我们每天都生活在没有确定性的环境中。
也许我们可以对关于存在的真实本质的各种可能性保持开放态度。也许我们可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对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是如何与宇宙联系在一起的,以及这种(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之间的)联系是否有逻辑基础。
这种接受并不意味着我们都必须信奉唯我论。唯我论把我们带到了哪里?
唯我论在认识论、形而上学和意识哲学中提出了基本问题,并迫使我们正视我们推理的局限性,因为尽管唯我论看起来完全荒谬,但可以说它从来没有(也许永远也不可能)被明确地反驳。
但也许当我们考虑唯我论时,抛开奇异的形而上学不谈,最尖锐的反应是面对一个不可避免的、相当孤独的事实。当你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永远无法逃避自己的思想。
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的想象力多么丰富,无论我们如何决心改变自己的思想,我们都无法走出自我。我们只能用我们拥有的思想来体验生活。我们永远不会直接知道别人的想法、感受或经历。
这似乎是一个令人沮丧,甚至可怕的想法。我们自己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本质,使得我们设法与他人的思想建立任何联系。我们必须相信而不是知道的思想存在变得更加珍贵。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