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武昌造币厂与湖北官钱局

士心评历史 2024-03-24 15:51:28

武昌造币厂遗址

循着彭刘杨路武昌首义园小吃街往平湖门方向走,分别是金海马家具城、艳阳天平价美食城。金海马家具和艳阳天美食,是武昌城区的中低档消费场所,因而至今顾客盈门,生意相当不错。(至今,武昌彭刘杨路的“首义园”、“金海马家具城”、“艳阳天平价美食城”这三处随着城区改造已发生变化,“首义园”已变成停车场,家具城和艳阳天也改变更甚)现今,经过这里的武汉人,恐怕极少有知道百年前这块地域的历史。有人依据百度地图仔细丈量考证,以艳阳天平价美食城通道为界,西边的现在美食城建筑及后面的旧厂房,为清代末期湖北官钱局铸造银元的工厂;东边金海马家具城,则是制造铜元的厂址。历史的脚步走过了百多年,湖北官钱局的痕迹已经荡然无存,但是,当年的官钱局地界碑及造币厂铸造的银元、铜钱却是硬朗地走到了今天,将武昌城制币、发行钞票的记忆留给了后人。

武昌造币厂长郭纪念章(正面)

武昌造币厂郭纪念章(背面)

武昌造币厂长郭纪念章

该章为铜质圆形证章,正面上部阳刻中文楷体汉字:武昌造币厂长郭,背面章体设计分内外两圈,外圈上部阳刻楷体汉字:中华民国十一年,下部为纪念章三字,两边各分设一株麦穗。内圈两面五色旗交叉放置。武昌造币厂厂长郭干卿,曾同时负责湖北官钱局、湖北银元局、铜元局,民国十一年为什么是武昌造币厂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为何专门铸造有郭氏头像的纪念章,还有待考证。

财政部武昌造币厂徽章(正面)

财政部武昌造币厂(背面)

财政部武昌造币厂徽章

该章为黄铜铸就、圆形,该章正面阳刻楷体汉字:财政部武昌造币厂,背面由上至下由蝙蝠、清代通宝铜钱图案、中国结图案组成。阳刻楷体汉字:徽章。该徽章图案设计精细,章体黄铜材质十分纯正,触摸质感良好,让人感觉造币厂得天独厚的造币条件。武昌造币厂为国民政府财政部接管的历史记载,当为1937年前后,这枚徽章应当铸造于这个时期。

张之洞的银铜两局与武昌造币厂

光绪十八年(1892年),张之洞联衔巡抚谭继向清廷奏请在武昌铸造银元获准,9月,在武昌洗马街(一说在武汉三佛阁街原守备署)成立湖北银元局,任蔡锡勇为总办,采购机器,建造厂房,向外国购置大小银元全套设备及原料银条,招聘外国工程师校准成色,每日可铸银5000两。当时湖北所铸银元、制钱,活跃了商品流通,保证了市场所需。地方财政当局也获得一定收益。由于湖北铸造的银元,铜元质地优良,行销江南诸省,在各地畅行无阻。直到今天,湖北早期铸造的龙元,仍为铸币界、收藏界所重视,价值越抬越高。一枚珍稀之银元,竟值二三万人民币。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为缓解市面铜钱流通量不足的压力,张之洞在武昌原宝武局(清代武昌府铸造铜钱的机构)基地建造铜币厂,以洋法铸造铜币,以3万多两银子购进美国汉立克纳浦厂之春饼机、压字机、剪床、摇光角、刻字模板、各种马力蒸汽机等,遵照户部规定,以每文铜钱7分铸造,每日铸钱400串。铜币局厂地宽1144米,长174米,银铜两厂除工匠住房、堆栈、泵房等附属建筑外,厂地总面积共3.0469万平方米。另外,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二月,在汉阳兵工厂内还附设铜币厂,装有印花机50台。

湖北银元局在光绪三十年十二月改称银币局,铸造以“两”为单位的银币“湖北一两”发行流通。

宣统二年(1910年)五月,湖北银铜两局合并为武昌造币厂。

武昌造币厂成立肇始,运行不错,停工时间甚少,直至1928年停铸。

1937年3月,国民政府财政部命令成立中央造币厂武昌分厂,8月25日,中央造币厂武昌分厂主任孙秉垣率员工接管该厂,修复破旧设备,添购耗材燃料,于同年10月19日开铸铜、镍辅币,直至1938年7月31日日军进攻武汉,战事吃紧时停铸辅币。

武汉撤守后,武昌造币厂沦为日本侵略军的武器仓库。

1945年,抗战胜利后,厂址由国民政府兵工署第十一厂接管。中央造币厂根据财政部指令,接收武汉厂房,1947年第十一兵工厂迁移到湖南株州建立新厂,该厂房即由第三十兵工厂租借。1949年5月武汉解放,第三十兵工厂由武汉市军管会接管。1949年8月1日,撤消第三十兵工厂厂名,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修械厂。

1951年,第四野战军后勤部军械部修械厂迁至石洞后,厂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四三五工厂迁入。现在,原武昌造币厂厂房的西区为艳阳天平价美食城,东边的厂区成了金海马家具城。

左图:湖北官钱局地界碑 万学工供图

该碑为麻石材质,高105公分、宽35公分,阴刻楷体汉字:湖北官钱局地界,字体苍劲有力,是官钱局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重要遗物。

湖北银行的雏形——湖北官钱局

湖北官钱局是清末时期规模庞大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资料记载为张之洞于1896年建立。《武汉通史》记载此段历史时,将湖北官钱局与“张之洞在武昌原宝武局(清代武昌府铸造铜钱的机构)基地建造铜币厂,以洋法铸造铜币”一并记述。另有资料记载,武昌造币厂厂长郭干卿曾“长期担任湖北官钱局、湖北银元局、铜元局、武昌造币厂长”。在现今保存的一份民国初年武昌造币厂厂长郭干卿向省长督军萧耀南汇报的札记中,便将“湖北官钱局、湖北银元局、铜元局、武昌造币厂存在大量亏空的原因一并汇报”, 由此可判断,湖北官钱局与武昌造币厂应该是“两个机构,一块牌子”,是个集铸造钱币和发行钞票为一体的机构。

据《武汉通史》记载,湖北官钱局的创办是成功的,其重要因素是:湖北官钱局的发钞性质部分地符合于发行纸钞的原则和规律。湖北官钱局发行的银钱票可与银钱相兑换,大大方便了流通和结算。

湖北官钱局1914年发行的钞票 (田联申供图)

湖北官钱局的规模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扩大,至1908年,除在省内宜昌、沙市、樊城、老河口、武穴、安陆等地设立分号,并在湖南、江西两省设立了代理店局。

湖北官钱局既不同于封建时代的钱庄与票号,也不同于清政府推行通货膨胀政策设立的官银钱号。它的设立是为了解决银钱金属货币的缺乏,后来又逐步开展了存款业务,实际上是近代银行的初始形态,曾被许多省份所仿效。

湖北官钱局存在的三十多年间,对湖北地方经济发展作用显著。但辛亥革

命之后,其逐步沦落,走向倒闭。随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与湖北省政府围绕其产业的争夺也逐步展开,国民政府两次宣布官钱局收归中央,湖北省政府两次抗议要求归还,双方的争夺以湖北省的胜利而告终,显示出地方政府在这一时期的强势态度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围绕利益的博弈,同时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复杂面相。

湖北官钱局直到1928年,才为湖北省银行接管取代。

武昌造币厂大门左侧张挂的门牌为:中央造币厂武昌分厂,此照摄于1937年前后。

武昌造币厂车间

湖北官钱局曾累经战乱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湖北官钱局及武昌造币厂累经战乱之祸,有资料记载的就有两次。

据参加辛亥武昌起义的日知会员,学生军学兵袁学彬回忆,1911年10月10日晚上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所在部队奉命护守藩库(即金库)、官钱局。当时,官钱局里的金银财宝让这些学生兵看傻了眼。他描述:来不及运走的财宝和钱钞有:50两一个的银元,每箱装50个,共三四百箱;龙洋、钞票、铜币不计其数。袁先生在60年代回忆时这样叙述:“张之洞这个对清廷忠心耿耿的封疆大吏,在湖北兴办汉阳兵工厂、武昌官钱局,恰恰是为辛亥革命做了两件大好事。乍听起来近似玩笑,事实却是如此。因为革命党起义时兵力仅约一师,以后扩充到8个师,这些部队的枪支弹药,全部汉阳兵工厂供给;经费开支,全部由官钱局支付。”

1921年王占元督鄂期间,因王克扣军饷造成兵变迭起,1915年至1921年6月,就发生兵变20余起,最为激烈的则是武昌兵变。

1921年6月7日深夜11时,因不满王占元克扣军饷的陆军第二师部分老兵发起兵变,变兵掠夺商店,抢夺官钱局、造币厂、铜元局,焚烧民房。武昌兵变造成官钱局损失7255余万元,银元32万余元,铜元67000串。

武昌造币厂办公楼及车间

民国时期的武昌造币厂执委证

(资料图片 侯红志提供)

0 阅读:0

士心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