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郑州楼市至暗时刻!

翼凯门说 2024-03-19 17:29:16

原创 UCANMAX 宜凯门 2024-01-26 17:00 河南

2023年初,疫情结束,各界对新年充满期待,一季度的开门红,有种触底的遐想,但是4月以来,经济持续下滑,房产持续萎靡,一桶冰水不期而遇...

普遍反应是,市场信心不足,“疤痕效应”,刺激不动,普遍迷茫,“等待戈多”...企业不敢投资,居民预防式储蓄,叠加海外经济放缓,三驾马车均面临挑战,房市、股市、汇率悉数承压。

但,2024能否迎来拐点?如何对待钱袋子?消费会起来吗?

刺激,治不了本

我总觉得一件事,需要通过大力刺激才去做的话,就已经晚了。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这是人的基本理性,主导了所有经济活动。

比如鼓励二胎三胎,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是1883.2万人,2023年直接跌到了902万人,一半多出生率直接就跌没了。

各地出台了刺激政策,收效甚微,核心原因当然经济问题。有人呼吁生孩子是社会责任,“如果生是社会责任,那社会应该承担抚养费用,如果生是个人责任,那么社会需要尊重个人选择"。

房地产也是这个道理。村里的二大爷有个轶事,“村里的猪集体便秘了,村长张榜四处求医。二大爷敲了敲烟袋说:如果使用了泻药和开塞露,也不管用,有没有想过很久没有喂食了。

二大爷的道理翻译过来是:不要看那些眼花缭乱的刺激。2024好不好,根本还是要看大家兜里有没有新钱。

从7月24日会议提出“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明确稳楼市基调。到9月5日以来,沈阳、大连、南京、青岛、福州、郑州、合肥、武汉全面取消限购。不见效。

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力度为过去十年之最。但2023年全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8.5%,这是自2015年以来最差的表现。

我所在的大郑州,解除限购这么大的事情,也没有溅起水花,还是让我有点意外的。

2023L型底,2024L型复苏?

在香帅今年的财富年会上,看到L型复苏的概念时,觉得真实,无奈又好笑。复苏一下,然后躺平...

昨天,我去路边买个烤鸡腿,我说:“大妈一晚上能卖到50个吗?大妈说:现在不行了,最多的时候才卖30个,疫情之后大家不敢花钱了!

大妈的话让我明白:今年的热梗“不是羽绒服买不起,而是军大衣更有性价比”,比起购买力问题,无形的消费信心更难提振。

理性,低价。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左右消费市场。那么,需求的变化传导至中上游,就要求生产商和经销商要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这就是新的变化,机会就孕育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罗振宇跨年讲的那个“补窟窿””案例,让我颇受感触:

“龙华哥”,37岁,原来开工厂,生意失败,欠了200万债务,后来他发现深圳许多电动车的座椅上都有破洞,下雨之后就会很麻烦。

他就带着一些皮革贴去找电动车,补好破洞之后再贴一张收款二维码,上面写这“窟窿已帮您不好,多少请随意”,算是请车主随意打赏。第1天,总共31笔,收了184块钱。第二天,收款562块,利润有500元。他的人生,从新出发了。

这个故事的启发是:面对困难,有三种结果。最好的是战胜困难,其次是被困难击败,但还有没有更糟糕的结果呢?有。那就是被困难定义。

我不喜欢宏大的叙事,但经济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经济发展好的时候都有一个基本特征:放水养鱼,减轻税负,尊重常识,勤劳务实,问题导向的实用主义。经济不好的时候,债务危机、信用缺失,舆论极端、社会动荡。

所以保交楼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是社会政治问题。

2021年房地产热词是“延期”,2022就是“停工”,2023是“保交楼”,2024年可能是“房企重组”、“清算”或者“防止大面积烂尾”,这之后或许才会回暖。

3年也好,5年也好,但再大的雨也会总停,阴霾也总有散去的一天。关键,自己要作出利益最大化的应对!

2024年,房地产还能支楞起来吗?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行业。可惜时代不会倒转。

大家都感受到了变化,为什么调整却困难。我觉得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路径依赖。过去的钱来的太容易了,还不太适应“微利”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另一个就是舒适依赖。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不进则退,想靠一种模式躺赢说明脑子老了。

中国的城镇化,可能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但现在房地产市场,预期变化了,刚需缩水了,改善暂停了,远郊不热了,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1、供需关系将逐步平衡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城镇居民从筒子楼住到住宅小区,从全民蜗居到基本适居,住房事业取得巨大进步,城镇住房套数从约3100万套增至3.63亿套,套户比从0.8增至1.09。住建部公布的2019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9.8平方米。

一般而言,套户比小于1,表明一国住房供给总体不足;套户比等于1,表明一国住房总体基本供求平衡;考虑到休闲度假需求、因人口流动带来的人宅分离等情况,成熟市场的套户比一般在1.1左右。

从国际看,当前美国、日本分别为1.15、1.16,德国为1.02,英国为1.03,中国城镇住房套户比接近1.1,表明住房供给总体平衡。

但是也要看到不均衡:城市发展不均,拥产不均,产品需求不匹配,改善和豪宅缺乏,这些都是未来的机会点。

2、价格脱离支撑

房价收入比,是指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收入之比。

按照国际惯例,比较通行的说法认为房价收入比在3---6倍之间为合理区间,如考虑住房贷款因素,住房消费占居民收入的比重应低于30%。

我国大部分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6倍,其中北上广深、沈阳、贵阳、南京、大连和西安的比率都超过了10,郑州也超6。

显然居民收入支撑得很辛苦。

3、出生率下降

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是1883.2万人,2023年直接跌到了902万人,一半多出生率直接就跌没了,这里面有很多原因,但是房价太高,年轻人生活压力太大,绝对是主要因素之一。

人口出生率下滑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房价是首当其冲的。

4、刚需和改善难支撑的市场

根据克尔瑞统计的数据,购房客户中郑州改善客户占比由2015年的20%上升到2021年的45%,且在进一步的上升。

2010-2016年是郑州刚需置业高峰,主力产品为90㎡小两房。

经过近几年的打拼,其中一部分人有了足够的积累,区域性改善盘就成了近两年的香饽饽,支撑市场。

但一二线城市的教育、医疗等资源对地市的虹吸效应,源源不断的人涌入,刚需也仍会是未来的主力。

其实,即使是当下,依旧有很多人需要房子,比如年轻人结婚需要婚房,有添丁的家庭需要置换房子,想让孩子上优质学校的有购学区房的需要等等。

最后

人始终是情绪动物,大多数思考都缺乏理性思考。乐观的时候会过分乐观,悲观的时候过分悲观。做投资恰好与之相反,当人们都乐观的时候,我们反而要悲观一点,当人们都悲观的时候要乐观一点。

2024会不会是至暗时刻,我不确定。但只要我们积极应对,改变些思维,调整些认知,认真探索,新的机会往往孕育在这死亡期。

回到在买房这事上:

刚需买现房,更有性价比。

投资需谨慎,暴利不现实。

改善耐心点,好饭不怕晚。

Jcak.G丨文

宜凯门图片库丨图

本文观点为作者个人看法,欢迎交流探讨投稿及合作,请发送稿件至:ucanmaxfw@126.com,喜欢此文 欢迎转发,觉得好看点“在看”

宜凯门,专注市场动态,分享知识观点。

独立自媒体,讲一点房地产市场的真实案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