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2年,中南海里头来了位挺特别的人,他是个农民。毛主席一看他进门,话还没说出口呢,就赶忙迎上去,一把拉住他的手,笑眯眯地说:
“二哥,你可算来了,等得花儿都谢了!”
这农民大哥到底是谁呢?为啥毛主席会亲切地喊他二哥?
可是想参军得有人在部队里给做担保,而他呢,没这个担保人。他的那些同学啊,加的都是学生军,根本没法给他担保。
这可把毛主席给难倒了。就在这时,朱其升瞧见了毛主席,瞧他那学生模样,还以为他是来找人的呢,连忙拦住了他。一听说他是来参军的,朱其升大吃一惊,满脸疑惑地问:
“你咋想的,一个学生还去当兵呢?”
毛主席果断地回应道:
守护家园,捍卫国家!
朱其升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接着就开口说:
真是胸怀大志啊,行,这事儿我挺你到底!
正当毛主席一头雾水的时候,朱其升回到了军营,还领来了一位叫彭友胜的朋友。彭友胜是朱其升的铁哥们,他听说了毛主席的事儿,二话不说就站出来愿意给毛主席做担保。
有了这两人的担保,毛主席得以顺利入伍。起初,彭友胜还以为毛主席只是来混口饭吃的,因为军营里这种人确实不少,就像朱其升那样。
那时候,世道不好,到处都是饥荒战乱,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上,朱其升家也是这样。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他自告奋勇外出找工作,结果却遭到地主的欺负。没办法,他只能去干些体力活,可惜这些活儿总是干不长。
后来听说这儿正在招兵买马,他就自告奋勇地加入了。不过,他可不是因为有多爱国,主要就是图个能吃饱肚子。
彭友胜的经历可不一样,他15岁那年就离开家乡,四处闯荡,啥活儿都肯干。后来,他亲眼目睹了清朝的腐朽,老百姓被欺负得没法过日子。这让他心里非常不满,于是下定决心要反抗,就加入了起义队伍。
他27岁那年,带着队伍去攻打长沙北门,并且在长沙城里也打赢了一场仗,因此在部队里赢得了不少威信。后来,他在军队碰到了朱其升,两人性格合得来,脾气也相近,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彭友胜心里明白,朱其升参军就是为了能吃饱肚子。因此,当他瞧见毛主席也是个学生模样时,第一反应也是以为毛主席是为了混口饱饭才来当兵的。不过,跟毛主席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发现毛主席绝非池中之物,跟其他人完全不同。彭友胜能感觉到,毛主席是个能成就大事的人。
毛主席对好多事儿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就连带兵打仗这方面也很有一套,彭友胜那时候就觉得他将来肯定能成大事。
后来,他们三个一起经历了生死关头,之后就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结拜兄弟。
12月那会儿,他们三个所在的部队得赶紧走150里的路,还得爬过一座大山。他们立马就连夜上路了,结果半道上还下起了雨。因为毛主席以前当学生,体力自然比不上他俩,所以就老掉队。
幸亏朱其升始终陪在毛主席身旁,由于风刮得实在太大,毛主席便劝朱其升先行离开。可朱其升心里犯嘀咕,觉得把毛主席这位毫无防备的学生留在这太不安全了,万一啥时候清军来搜查可咋办。
后来,彭友胜也赶到了,他心里挂念着他们俩的安全。三人一合计,反正都已经掉队了,不如就在这儿歇一晚算了。于是,他们继续往前溜达了一会儿,发现了一个村子。
第二天一早,他们正要出发,却见清军来村里搜查。他们眼疾手快,赶紧溜到村子后头山谷的隐蔽小道里藏身。清军在那片区域搜了好一阵子,万幸的是,最终也没把他们找出来。
后来,他们三个就没走,生怕清军杀个回马枪。毕竟都是一起经历过生死的人了,回到家后,朱其升说,要不他们三个结拜吧,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这么一来,彭友胜就成了大哥,朱其升是二哥,而毛主席因为年纪最小,自然就成了三弟。他们三个人就这样简简单单地结拜成了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兄弟。
【分道扬镳】
1912年4月,清朝算是彻底完了,孙中山先生挑起了大梁。那时候,毛主席所在的部队面临裁员,他琢磨着去读书深造。朱其升呢,心里头念着家,就决定回家去。彭友胜还是选择留在部队。他们仨吃了顿告别饭,就这么各奔东西了。
三个人各自选了不同的道路走,朱其升呢,就在家里搞了个铁匠铺,结果他打铁的手艺特别好,成了村里人人皆知的好铁匠。
毛主席的事儿大家都知道,他后来继续上学读书。受到《新青年》这本杂志的启发,他下定了决心要拯救国家。再后来,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这让他的救国信念更加坚定了。
彭友胜选择留在部队,转眼间,十年就这么过去了,他们三个老朋友都各奔东西十年了。现在,彭友胜所在的部队被整编进了国民革命军。
北伐战争开始前,他得知毛润之要来广州给大家上课,心里就琢磨着能见上一面该多好。他特意换上了新衣裳,还去理了发,整个人精神焕发地来到了广州农民讲习所。在那儿,他望着自己的好兄弟在台上讲得神采飞扬,心里头不禁有点自愧不如。不过,等毛主席讲完课走下来,很快就注意到了他。
他俩就在路边找了个地儿坐下,彭友胜咧着嘴乐呵道:
我就说嘛,你将来肯定能成大器,瞧瞧现在,果然不假,都能给这么多人上课了。
他俩聊了好一阵子,后来彭友胜就跟他道了别,继续往北走,去打仗。他心里一直认为,自己和毛润之走的是同一条道路。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蒋介石竟然背叛了共产党。
当他收到命令,要他对队伍里的共产党下手时,他心里清楚老蒋是靠不住的。想当年,他还跟着毛主席读过书,学了不少东西,深知为人处世的原则。但有一条原则,他是绝不会认同的,那就是让自家兄弟自相残杀。
那晚,他自己决定离开部队,虽然这样他就被当成了“逃兵”,但他实在不愿看到兄弟间自相残杀。所以,他选择回家,安安稳稳地做个农民。
他是在1951年那会儿,无意间发现自己的铁哥们儿竟然是主席。那时候,他挺低调的,没跟任何人张扬,就是悄悄地找了个人帮忙写了封信,然后直接寄给了远在北京的毛主席。
彭友胜心里头多少有点忐忑,生怕毛主席会跟他们疏远。但没想到,没过多久,毛主席亲自回了信,信里头还夹着200块钱呢。
彭友胜心里挺暖和的,就想和家人合计合计,给毛主席送点好茶叶尝尝。
毛主席每年都会收到彭友胜送来的茶叶,了解到彭家的实际情况后,他就吩咐当地的干部多关照他们一家。不仅如此,毛主席每个月还会亲自寄些钱给他们,以表关心。
朱其升生于1952年,他那时候不识字。他是看到毛主席的画像后,才认出这位伟人的。所以,他找人帮忙写了一封信给毛主席。没想到,毛主席收到信后,亲自又给他回了一封信,还热情地邀请他到北京来玩玩。
朱其升进了中南海,见到了毛主席,俩人都特别激动,毕竟这么多年头一回见面。他们聊得热火朝天,好长时间都没停。到了晚上,俩人还一块儿睡了。
一开始,朱其升是想要拒绝的,可毛主席却直接说:
咱们当兵那会儿,不都是大伙挤一块儿睡嘛?
这时候,朱其升才算是真正放下了心头的顾虑。
在朱其升准备走之前,毛主席塞给他500块钱,跟他说要过好日子。朱其升一开始有点犹豫,心想自己不能让人误会成是冲着毛主席的名头来的。但毛主席却摆摆手说:
“这是弟弟写东西赚的钱,你直接拿着用就好。”
朱其升一拿到钱,立马就回了老家。他用那笔钱建了个伞厂,把村里头那些穷苦的人聚到一块儿,给他们找了份活儿干,让大家都有口饭吃。
他们三个人从那以后就一直保持着联系,尽管这么多年都没怎么见面,可他们之间的友情还是跟以前一样深。这么多年过去了,联系没断,感情也没淡。
【结语】
毛主席这辈子碰见过形形色色的人,有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有的是清朝时候的大官,还有的竟然是沿街乞讨的乞丐。但他对这些人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既不轻视也不巴结,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没啥高低贵贱之分。
因此,他这辈子交到了好多朋友。后来投身革命,他又结识了一大批人,这些人在毛主席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