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准备
后周的局势: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即位,年仅七岁,由符太后垂帘听政,由宰相范质、王溥等主持军国大事。
赵匡胤的崛起:赵匡胤是后周的将领,因在高平之战(见下注)中表现突出,被柴荣提拔为禁军的最高职位——殿前都点检。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注: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二、经过
兵变的策划: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时,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陈桥兵变
兵变的实施: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后周恭帝禅位。
三、结果
政权的更迭: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琦、张光翰、赵彦徽等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北宋初:
对后周的处理:赵匡胤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表示了尊重,对后周的公卿和朝市府库也未进行侵掠,对服从命令者有赏,违反命令者族诛,从而赢得了民心和原后周大小官吏的支持。
四、评价
赵匡胤通过兵变夺取政权,虽然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并不罕见,但其方式仍被一些人视为对原有政权的背叛。
赵匡胤的篡位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北宋的建立,为中国的再次统一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赵匡胤在篡位后,对后周皇室和前朝官员采取了较为宽容的态度,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