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的噩耗
2007年的一个白天,李新云正忙于家中的日常事务,突然家里的电话铃声响起。她走过去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二哥急促的声音,他的话语断断续续,但信息却是清晰而直接——吕强在铁路上遭遇不测,已经被火车撞击身亡。
过了一会儿,她勉强回过神来,紧急询问二哥事故的具体位置。二哥告诉她,事故发生在城外的一个偏僻铁路段。没有多余的时间思考,李新云迅速结束通话,抓起钥匙,匆匆出门,直奔事发地点。
事故现场被封锁,几名警察正在进行勘查。尽管只是淡淡的路灯光线,但李新云还是看到了前方不远处的铁轨旁,一个静静躺着的身影。那是吕强,他穿着出门时的深色工作服,一动不动地躺在地上,身体和铁轨平行,像是突然间就这样静止了。
李新云走近,每一步都异常沉重。她终于站在了吕强的身边,警察用手电筒照亮了现场。灯光下,吕强的脸色苍白,双眼紧闭,没有了平日里的笑容和温暖。
站在吕强的身边,李新云的眼睛紧盯着他的脸,手无意识地触摸着他冰冷的手。二哥在旁边和警察交谈,声音虽低但带着几分焦急。警察正在记录现场情况,偶尔点头或者摇头,然后继续在记录本上做着笔记。
过了一会,一位法医抵达现场,开始检查吕强的尸体。李新云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法医仔细地检查,从吕强的头部到脚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法医用白手套的手轻轻翻动着吕强的身体,检查有无其他外伤或异常。
现场的疑点
站在铁轨旁,李新云定了定神,开始环顾四周。她细细观察,发现铁轨上并没有常见的血迹,只有一些模糊的灰尘痕迹。按照她的认知,如果是火车撞击致死,血液应该会散布在轨道附近,可这里却几乎干干净净。
她又将目光放回到丈夫身旁,更近一步地观察尸体周围的情况。她注意到铁轨边散落着几片灰烬,细小的纸屑随着夜风轻微飘动。这些纸灰呈现出一种烧尽后的焦黑色,周围甚至还能嗅到一点点隐约的烧焦味。她看得很清楚,那些灰烬明显是烧过的冥纸留下的痕迹。她感到奇怪,现场的这些灰烬似乎和事故的发生毫无关联。丈夫的身边为什么会出现冥纸灰烬?是谁烧的?是什么时候烧的?这些疑问开始在她的脑中积累起来。
她再一次看向丈夫的身体,试图从中找到更多信息。吕强的姿势让她感到有些不解。按照火车撞击的惯性,身体应该被拖拽或卷动,但此刻他的身体却是静静地平躺着,手脚的位置也显得过于整齐,没有任何拖拽的痕迹。他的衣物并没有被严重撕裂,只是有些许褶皱和污渍。这和她以为的“火车撞击现场”有很大出入。
再看铁轨的其他地方,除了这些冥纸灰烬和丈夫的尸体,现场几乎没有其他杂乱的痕迹。铁轨上依旧冷冰冰地横亘在那里,地面没有明显的擦痕或其他车辆行驶的痕迹,似乎一切都被清理得十分干净。她尝试想象事故的经过,但周围的环境没有提供任何直接的线索。
她的目光最后落到离铁轨稍远的位置。在靠近草丛的一侧,她发现了一些似乎被踩踏过的痕迹,泥土显得有些松散,但并未形成明显的脚印,仿佛有人曾短暂站在这里又迅速离开。
法医检验的坚持
李新云在处理丈夫后事的过程中,第一时间联系了相关部门,提出对吕强的尸体进行法医检验。她希望通过专业的法医手段,还原丈夫死亡的真正原因。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初次尸检报告出来了,结论是吕强因为遭到火车撞击,导致颅脑和心脏破裂而当场死亡。报告中列出了具体的伤势描述,包括头部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力,胸腔严重受损,心脏破裂,其他部位也有不同程度的外伤。
她详细查看了报告中的描述,却觉得与自己在事故现场观察到的情况有一定出入。她认为仅仅依靠一次检验,可能无法全面呈现事情的真相,于是向相关部门提出了进行第二次尸检的要求。
第二次尸检被安排了,法医团队对吕强的遗体进行了更为仔细的检查。他们重复了第一次的程序,对尸体的伤口进行拍照、测量,并对事故可能涉及的其他细节进行分析。几天后,第二份尸检报告出炉,结论与第一次基本一致。报告再次强调吕强是因为火车撞击导致颅脑损伤和心脏破裂致死,同时排除了其他外力造成的可能性。
第二次的结果并没有缓解李新云的疑问,她又向更高级别的部门提出了第三次检验的申请。这一次,黑龙江省公安厅的法医团队介入,对遗体进行了全面复核。检验过程中,团队使用了更为先进的检测设备,对伤口的形状、深度以及撞击痕迹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并模拟了火车撞击时可能的力道和身体反应。最终,第三次尸检报告得出与前两次相同的结论,依然认定吕强的死亡是因为火车撞击导致的重创,没有发现其他可疑之处。
连续三次的尸检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但李新云仍然难以释怀。她认为报告中提到的伤势与现场的异常现象并不完全吻合,尤其是她始终无法解释为什么事故现场几乎没有血迹的问题。
在丈夫尸体保存的过程中,她不顾昂贵的冷藏费用,将吕强的遗体一直存放在殡仪馆的冷冻室内,拒绝火化。即便三次尸检的结论已经给出了明确答案,她仍坚持认为需要更多证据才能彻底解释所有疑点。
漫长的求证与坚守
为了弄清楚丈夫死亡的真相,李新云开始着手学习法医相关的知识。她从市场上购买了一批解剖学和法医学的书籍,书籍堆满了家中的书桌和角落。起初,面对复杂的医学术语和专业知识,她并不熟悉,但她用最基础的方法,一字一句地学习,逐渐掌握了人体结构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的同时,她还试图通过自己整理和记录的资料,对丈夫的尸检报告进行分析。她仔细对比报告中描述的伤口位置和现场观察到的情况,试图找出可能的矛盾之处。
与此同时,她经常回到丈夫出事的铁路现场,每次都带着本子和笔,仔细观察轨道的布局和周围的环境。她会在现场模拟丈夫被火车撞击的情况,按照轨道的方向来回走动,试图还原事故的细节。她还会在轨道周围寻找可能被忽略的线索,将发现的每一点细节都记录下来,有时还拍下照片存档。
为了支付丈夫遗体的冷冻保存费用,李新云开始做一些繁重的体力工作。她曾在工地上帮人搬运材料,也曾在街头的小摊上摆摊卖小商品。工作虽然辛苦,但她始终咬牙坚持下来,把赚到的钱攒下来,用于支付冷冻费和自己学习法医知识的支出。她还接一些零散的清洁工作,帮人打扫卫生、搬运家具,只要能赚到一点钱,她都会接下。
在这些年里,她不仅要努力赚钱,还要频繁往返北京申诉。为了让自己的申诉材料更有说服力,她花时间整理出一份又一份详尽的材料,里面包括现场照片、尸检报告、自己的分析笔记等。每次去北京,她都会提前将材料分类装订整齐,在相关部门递交时,确保每一项都清晰明确。因为申诉需要等待,她常常在北京一待就是两三个月,期间为了节省开支,她会住在条件简陋的旅馆里,吃最便宜的饭菜。
长期的奔波让她几乎忽视了家庭和孩子的生活。她的儿子从小到大大多由亲戚帮忙照顾,母子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孩子放学回家时常常发现母亲不在,桌上的饭菜是提前准备好的冷食。一晃十多年过去,孩子已经长大,但李新云几乎没有参与过他的成长过程。
和解与生活的转变
2021年,李新云经历了多年奔波,身心俱疲。多年的坚持让她意识到,有些事情已经无法改变,而她的生活也需要继续。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她与当地公安局和政府人员展开了更深入的沟通。在一位她信任的律师帮助下,李新云选择接受事实,同意对丈夫吕强的遗体进行火化。
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公安局特意安排人员对事件进行了调阅和总结,再次向李新云解释了案件的过程,并承诺将根据相关政策帮助她。为了减轻她的经济负担,政府部门积极介入,开始为她的生活谋划支持方案。
政府为李新云办理了低保。她在过去十几年中,为了维持生活付出了大量的辛劳,但依旧无法改变家庭拮据的状况。通过低保,她每月能获得一笔稳定的补助,用于支付基本的生活开销。
在生活逐步安定下来后,李新云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日常节奏。她开始更多地关注已经长大的儿子。因为过去长期在外奔波,他们母子之间少有机会共同度过时光。现在,李新云试图弥补这些年的空白。
参考资料:[1]刘碧莹.我国刑事司法冤案防范问题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4):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