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晚年凄惨离世,落得如此下场,不得不说,这实际上就是古代语境下的一种“政治正确”体现。在古代的政治环境及评判标准等因素作用下,他这般结局似乎也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当时所秉持的那一套关于是非善恶的判定逻辑呢。
严嵩在后世的定义里,属于典型的奸臣形象。
严嵩身为奸臣,怎配拥有好的结局呢?奸臣就应当落得个极为凄惨的下场,让其恶行得到应有的报应,这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恶者必遭恶报,严嵩也绝不能例外。
可实际上,历史中真实的严嵩,结局并非如众人所想的那般凄惨。在《明史》里对于严嵩最后的记录是这样表述的:严嵩因年老患病,只能靠着在墓舍寄食的方式度过余生,最后在那里离世。
所谓的寄食墓舍而死,并非指严嵩在临死之际,跑去别人家坟头行乞,还每日偷拿人家的贡品。实际上说的是严嵩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在祖坟周边的那片土地上安度晚年直至离世。
在此得详细说明一下:所说的墓舍呢,其实就是古代处于坟墓周边的房子。不过要知道,古代和现代情况有很大不同,古代的土地是归私人所有的。并且在那时,压根不存在公墓的说法,有的只是被称作乱葬岗的地方呢。
在古代那种礼法森严的体制之下,土地又是私有化的状况里,当一个人离世后,通常来讲,其归宿无非两种,要么依照惯例葬入自家的祖坟,要么就只能被丢弃到乱葬岗了。要知道,乱葬岗这样的地方,那肯定是不存在什么房子之类的。
有些家族或者村子会特意修造祖坟,在祖坟的周围往往会建有房屋,而这些房屋是专门用来供看坟的人居住的。
这种房屋,便是被称作墓舍的建筑。它有着特定的称谓,人们以“墓舍”来命名这类房子,使其在众多房屋类型中有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名号,也就是我们所知晓的“墓舍”。
在墓舍的周边,常常会存在一些田地,它们被叫做坟田。这类坟田是能够供给看坟之人去耕种的,好让其以此维持生计。要是坟田数量不多,看坟人便自行耕种就行。可要是数量较多的话,那看坟人简直就如同小地主一般,无需亲自耕种,完全能把土地租给他人,靠收地租过活。
此外,就当下所有的史料而言,是能够查到严嵩被抄家时的具体情形的。哪怕是从严嵩家中抄出了多少金银财宝,又抄出了多少古玩字画,都能从中找到相关记载。可奇怪的是,在这些记载里,却唯独不见有关严嵩家坟田被抄情况的记录。
于是,不少后世史学家都持有这样的看法:严嵩在被抄家且爵位被剥夺之后,便径直被打发回了老家。于老家分宜当地,严嵩想必是回到了自家祖坟处,凭借着坟田来度过自己人生最后的岁月。并非如现今许多人所想象的那般,到了晚年还得拿着个破碗,去挨家挨户地讨饭度日。
有一种猜测是,严嵩在他最后的日子里,有可能是在为别人家看守坟茔。不过即便处于这样的境况,实际上他也并未凄惨到要去偷吃供品以及靠乞讨为生的程度。
除了史书所记载的内容以外,实际上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事件,而这个事件同样能够对严嵩晚年的状况起到证明作用。
严家后人最终迎来了这样的结局,此便是所提及的那个事件的具体指向,说的正是关于严家后人在一系列发展过程后所呈现出的最终状况,也就是这件事情的全貌所在了。
严世蕃之子严绍庭,乃是严嵩的孙子。在严家权势如日中天之时,严绍庭获任西司房官旗办事一职,还被赐予总春刀及蟒服,享受正一品俸禄待遇。但待到严世蕃身败被杀之际,严绍庭也未能幸免,受到牵连,最终被流放到偏远卫所,去“戴罪立功”。
接着,过了几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就到了万历年间。在这个时候,他由于在平定倭寇这件事上立下功劳,所以直接就被恢复了原来的职务!
严世蕃的儿子都未因相关事宜被牵连致死,甚至后来还得以翻身。既然如此,严嵩在当时的状况,显然也不会凄惨到哪里去。
有这么一个人,一直活到了八十七岁才离世,生前尽享这世间最为顶级的荣华富贵,最终还能在自己的老家安然故去。不管从哪个角度去看,这样的人生结局好像都谈不上有多凄惨。起码跟当年那些因严嵩而惨遭厄运丢掉性命的人比起来,已然算是很不错的了。只不过相较于严嵩处于巅峰之时,确实显得有些孤寂落寞,并且在其死后也无人前来吊唁罢了。
然而,这样的结局明显与严嵩“大奸臣”的形象不太相符。于是在后来,众人便只好都认定严嵩晚年极为凄惨,是靠着乞讨来维持生活的。可真实情况是,严嵩到最后并非如大家所想的那般悲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