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一餐上百道菜,剩下的怎么处理?看完真是大开眼界!

筱笙讲故事 2022-07-15 10:19:53

古代皇帝一顿饭就吃几百道菜,一道菜只吃一口,那么你知道剩下的饭菜是怎么处理的吗?

其实看完让人大开眼界!

我们一直以为,皇上的膳食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但是现实却恰恰相反:菜并不好吃!

溥仪在回忆录《我的前半生》中有过这样的描述:“御膳房为了在皇帝下令时,能迅速将菜肴摆到桌上,每天都会提前半天把菜给做好,然后煨在灶上保温,所以菜的口感并不好。”

古代皇帝的吃食叫做“御膳”,既然是九五之尊的吃食,那么厨子也一定是天底下最好的,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皇帝其实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清朝时期有个奇葩的规定:任何一道菜都不能吃到3口以上,皇帝吃了第三口就要把菜给撤掉了。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有用的人记下皇帝的喜好,因为他们很有可能在皇帝喜欢吃的菜里下毒。

所以清朝的帝王都对自己非常克制,不光是菜,就连饭也是最多吃一碗,多一口也不行。

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问题,一百多道菜,每样菜都只吃一两口,那么十成的饭菜至少剩下了九成,这些剩下的饭菜是怎么处理的呢?

是直接倒掉,还是喂猪喂狗呢?

其实一般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就是赏赐给后宫

按照规定,皇帝在用膳的时候,身份再尊贵的妃子都是要站着吃饭的,她们是不能跟皇帝一起平起平坐的,甚至还有一些妃子只有伺候的份,连跟皇帝同桌吃饭的资格都没有。

那么皇帝吃剩的饭菜自然也就比普通的饭菜高了一等,所以一般只有受宠的妃子,才能吃到皇帝赏赐的饭菜。

甚至有的朝代还规定,皇帝吃完饭后会直接将饭菜一一赏赐给妃子跟皇子,一人赏个两三道,满后宫都分不完。

不过赏给妃子后,妃子就可以随意处理了,她们自己吃不完可以赏给太监跟宫女吃。

跟妃子们一样,也只有高等的宫女太监才能吃到主子赏赐的饭菜,那些下等宫女是没有机会吃到这种菜肴的。

虽然此时这些饭菜可能因为反复加热,已经变得非常难吃,但是这并不是饭菜是否好吃的问题,而是一个妃子的脸面问题。

只有受宠的妃子才有这个待遇,不得不说在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生活得是多么没有尊严。

皇帝吃剩下的饭菜赏给大臣们吃,大臣还要跪下磕头谢恩。

皇帝上早朝的时间一般是凌晨5点~7点间,虽然也不算特别早,但是被人们忽略的一点是,很多大臣为了不耽误早朝,凌晨三四点就起来赶路了。

就住在京城的官员还好,乘坐轿撵到宫门外,只需要大半个时辰就到了,但是有些住在郊区的官员就得受苦了。

古代的路坑坑洼洼、弯弯曲曲不好走,大臣们一路颠簸非常辛苦,可能要足足走两三个小时才能到皇宫。

更有甚者走三四个小时也不稀奇,那么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臣们一般都没有时间吃早饭,古代又没有外卖、早餐摊,官员们就只能饿着肚子。

而第二种方式就是赏赐给大臣

皇帝也是知道这个情况的,所以有时候皇上一高兴,就会把自己刚刚吃剩的御膳赏给大臣。

这可是天大的荣耀,大臣们都会感恩戴德地吃完,就算是遇到自己不喜欢吃的菜,大臣们也不敢表现出来。

也有时候不是当场赏赐的,大臣下朝后才会得到皇帝的吃食,他们一般就是将饭菜带回家给家人吃。

当然了,也有不稀罕的大臣,比如乾隆就喜欢将自己吃剩的猪肘子赏赐给大臣,但是大臣们都吃腻了,表面上感恩戴德,一出宫就转手扔掉了。

除了清朝,也有一些朝代没有这么铺张浪费,在宋代之前,有很多非常勤俭的皇帝,早上吃剩的饭菜下一顿热热接着吃。

不过古代没有冰箱,皇帝再节俭也不能吃过夜菜,所以一直到实在吃不完后才会赏赐给别人。

第三种处理剩菜的方式令人想不到,那就是倒卖。

皇帝一顿饭一百多道菜,即使赏赐给妃子跟大臣了,也总是有剩下的,比如成色不好、口感不好的等。

那这些菜怎么处理呢?

御膳房的人就会将这些饭菜给收集起来,然后运出宫外去赚钱,只要是挂上“御膳”的名头,就有大把大把的人抢着买。

当然了,也不是谁想出宫就能出宫的,所以这就在宫内外形成了一条产业链,本身这些就没有成本,价格还卖得高,赚多少都是纯利润。

被运出去的饭菜还会被分成三六九等,品相好的会被卖到高档的饭馆,就算不卖给客人,当个镇店之宝也是可以的。

如果是夏天,放了一天的饭菜就会发馊,运出去后就会有专门的厨子将饭菜重新加工,虽然没有那么精致了,但是毕竟是皇帝吃过的,在民间依旧很抢手。

就算饭菜再差,里面的食材都是非常昂贵的,所以即使是坏掉的饭菜,依旧能卖出很高的价格。

也有的小贩会将剩下乱七八糟的菜做成个大杂烩,就是一股脑倒进锅里,再放点调味料,虽然不好看,但是肯定比原来的味道好。

小贩们在路边支个摊,只要花三文钱就能买到一碗了,如果运气好还能捞到人参鲍鱼,这样普通百姓也算是尝过御膳了。

皇帝与普通人的饮食习惯不同,古代大部分的帝王都是“一日四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其实统治者的吃食并没有这么精致。

很多食物都是用烤的,吃食也没有这么多,一顿饭有“八珍”已经是最好的了。

后来随着很多东西被引进,人们的吃食丰富了起来,桌上的菜肴种类自然就多了,不过古代没有太多的调味品,甚至连盐都还没出现的时候,味道可想而知。

唐朝时期国力鼎盛,皇帝的吃食都是以精致为主,比如水晶龙凤糕、白龙、八仙盘这样高端的菜肴。

宋朝时期的经济发展非常好,对于吃食就更讲究了,在周密的《武林旧事》中就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绍兴二十一年十月,清河郡王张俊宴请宋高宗,居然摆了一桌有198道菜的豪华天宴,光是餐前小吃就有近20种。

所有的菜品都是极尽奢靡,毕竟是宴请皇上,肯定是不能怠慢的,这一桌子菜足足28位厨子去做。

因为菜品太多,所以有很多菜根本就没动,不过这不是在宫里,没吃完的菜就不归皇帝管了。

根据记载,宋高宗其实是个非常讲究的人,他吃饭时并不喜欢铺张浪费,并且每次吃饭时,都会让人多准备一幅公筷。

每次用公筷夹到自己的碗中,并且一定会全部吃完,皇后问他原因,宋高宗回答道:“吾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

宋高宗吃不完的饭菜都会给宫人吃,所以他才为了避免在菜上沾上自己的口水,从而让人多准备一双筷子。

这样用心的皇帝可以说非常难得了,宫人们吃了皇帝特意赏赐下来的饭菜,自然是要感恩戴德。

试想,如果这个时候宫女们将吃不完的饭菜倒掉会怎么样呢?皇帝尚且如此节俭,如果宫女如此行事,一来藐视皇帝,二来浪费粮食,可是要被砍头的。

古代的大部分帝王都对口腹之欲很是看重,即使是奉行节俭的皇帝,吃食也是要兼顾营养的。

清朝的皇帝一代比一代奢侈,后来不仅仅是用料名贵了,在造型上也是发展出了很多的花样。

这种菜品做起来就会非常麻烦,所以御厨如果想要在饭前就将100多道菜就做好,就必须提前大半天就开始做。

一些肉菜就会反复加热,等到上桌的时候,口感已经可想而知了,皇帝一天两顿饭下来,厨子可能要从早忙到晚。

不得不说,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发展方式,皇帝吃剩的饭菜都能发展成一条产业链,可见劳动人民的智慧。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