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陕西没有陕东,有江西没有江东?【地图上的东西南北】

地史小官 2024-08-09 13:34:41

在我国的省份中,有河南也有河北,有山东也有山西,还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这些带有“东西南北”方位的省份名称,大多根据历史习惯和地理分界来确定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河南河北的“河”是黄河,湖南湖北的“湖”是洞庭湖,山东山西的“山”是太行山,但广东广西的“广”在哪里,能回答出来的就比较少了。另外,东西南北也不都是成对出现的,有陕西却没有陕东,有江西、西藏却没有江东、东藏。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中国地图上的“东南西北”。

第一个问题,广东广西的“广”在哪里?

和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不同,广东广西的“广”并不是指一座山一条河,而是一个叫“广信”的古地名。先秦时期,长江以南的中国南方地区大多处于未开发的状态,分散聚居着许多部落,人们称其为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南征百越,并在岭南地区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个郡,这是岭南两广被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秦末大起义爆发后,南海郡尉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王,以番禺为都,建立南越国。汉朝建立后,南越国虽然表面上奉汉朝为正朔,但实际上仍保持着相当的独立,然后就被虽远必诛的汉武帝给一波带走了,享国93年。

征服南越后,汉武帝在岭南地区设立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七郡。同时由于原来的南越国都城番禺在战争中被焚毁,汉武帝又在离水和郁水交汇之处新建了一座城池,取“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之意命名为广信,广信就此取代番禺成为汉代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到三国时期,吴国为了分化岭南地方势力,从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为广州,我们看地图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广州已经差不多和现在的广东广西相当了,此外,吴国还重建西汉时期被毁的番禺城,以番禺为广州州治,这也是今天广州的由来。

接着到北宋时期,宋朝在岭南地区设广南路,“广”即广州,“南”即岭南,后又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两广分治就此确定,这便是广东、广西的由来。

然后是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有陕西没有陕东,有江西没有江东,有西藏没有东藏。这个我们分开来说。

陕西的“陕”实际上指的是今天河南省三门峡市的陕州,而陕西的由来还要从周召分陕说起。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在建立周王朝后不久便去世了,而继位的周成王此时还是个襁褓之中的孩子,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召公奭便登位辅政,约定以陕地,也就是后来的陕州、陕县为界分而治之,于是就有了陕东和陕西。

“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直隶陕州志》上有记载:“山势四围曰陕,环陕(陕州)皆山故曰陕”,陕州的北面是中条山和黄河,西南边是华山,东南边是崤山,而在陕州西南面不远处,正是秦汉时期著名的函谷关,可以说周公召公以陕为界就是看中了陕州的“山河之险”。当然,这个时候的陕东和陕西和后来的关中、关东一样,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春秋战国之后,原来的陕东地区成了赵魏韩齐楚燕六国,大一统后又被分成无数个政区,陕东这个概念也就不存在了。而陕西地区因为体量较小地形又封闭反倒在历史上基本一直是一个整体。宋朝建立后,经济和政治中心从关中地区转移至河南,关中地区不再是京畿所在,陕西的称呼便开始成为习惯。北宋时期就设有陕西路,范仲淹还曾出任过陕西经略使,元朝设立陕西行省后,陕西这个省名就正式确定了下来。

江东和江西的情况要复杂一点,绕一点。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中原为里,江南为表,故江南又被称为江表,又因为长江自江西湖口至南京这段的流向,是自西南向东北的,故长江以东的吴越地区又称为江东,以西的江淮地区自然就是江西。同时古代又讲究个南面为王,北面为臣,从中原的视角看江南,江东在左,江西在右,于是又有了江左江右之分。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地理概念,而江西省的“江西”和地理概念上的“江东”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

唐太宗时期,为了方便中央监管,按照山川形势将全国分为十道,今天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南部等地被划为江南道,唐玄宗时期,又将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和江南西道。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又撤销了江南东道与江南西道,分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浙江西道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江西观察使、湖南观察使,而且由于节度使、观察使的辖区划分几乎都遵循山川形便的原则,所以不仅名字,就连江西省的边界也从这一时期就基本确定了下来。

最后再来看西藏,和前面几个省份不同,历史上并没有东藏这个地理概念,也没有一个叫东藏的行政区,西藏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清朝中后期才形成确定的。西藏地区古称吐蕃,而“藏”则是吐蕃人对拉萨、日喀则等雅鲁藏布江流域吐蕃本部的一种泛称,也称乌思藏、卫藏,分为前后两部,其中“乌斯”和“卫”为前藏,“藏”为后藏。

元朝征服青藏高原后,在高原上设立乌思臧宣慰司、朵思麻宣慰司和朵甘思宣慰司,管理今天的西藏、青海、川西等地藏区。

其中乌思臧宣慰司的全称为“乌思臧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纳里速古鲁孙”指的是阿里三围地区,加上“乌思”和“藏”两地,这才有了“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蒙元统治时期,大量的蒙古人迁徙至青海地区,再加上明朝并未对青藏高原进行长期有效的统治,所以到清朝建立的时候,青海的民族构成已经十分复杂,于是被划出藏区单独管理。同时,清朝也取消了沿用了元明两朝的宣慰司制度,改设驻藏大臣处理西藏事务,而在对西藏的称呼上,虽然当时也有土柏特、图白特等类似吐蕃的音译名称,但吐蕃这类称呼一般泛指整个青藏高原,用在这时候的西藏上显然不太合适,所以清朝中期以后大多使用“卫藏”这一称呼。

至于“卫藏”是怎么变成“西藏”的,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卫藏在满语中被解释为“西方的臧(wargi Dzang)”,于是在满语转译为汉语时就有了“西藏”这个称呼,当然,西藏的“西”是相较于中原地区的西,而不是藏区的东与西,所以只有西藏没有东蔵。

除了前面提到的几个省级行政区,还有不少“成双成对”的市县区也以地理方位命名。例如天津的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

青海省的海西、海北、海南三个自治州

贵州省的黔东南、黔南、黔西南三个自治州

安徽的淮南市与淮北市

四川省南充市与西充县

广东省阳江市的阳东区与阳西县

揭阳市的揭东区与揭西县

黑龙江省的鸡西市与鸡东县

0 阅读:17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