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陵统计:各朝帝陵都在什么位置,保存情况如何?

地史小官 2024-08-01 23:46:39

本文统计了从秦朝到清朝的221位皇帝,其中留下帝陵且有明确陵号记载的共159位,没有陵号的帝王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被废除以王公礼或庶民礼下葬的皇帝,如西汉的海昏侯刘贺,在位仅27天就被废除,死后以侯礼下葬。二是王朝覆灭后,以王公礼或庶民礼下葬的皇帝,例如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死后以王礼下葬,蜀汉的刘禅以公礼(安乐公)下葬,东吴的孙皓则是以侯礼(归命侯)下葬。三是被弑杀、俘杀或自杀后草草下葬,甚至死无葬身之地的皇帝,算是最惨的一种。例如刘宋的第四位皇帝刘劭被当街斩首,南梁的第三位皇帝萧栋被沉江喂鱼。

从分布上来看,帝陵主要集中在河南(42)、陕西(40座)、江苏(26)、北京(18)、河北(15)五省市,这主要取决于古代王朝的都城选择何处。

而帝陵的陵号,看似讲究其实也没那么多讲究。陵号制度起源于西汉,最初只是以帝陵所在的地方命名,文帝的霸陵在灞水旁,景帝的阳陵在弋阳县,武帝的茂陵在茂乡,没什么特别的意义。东汉之后,陵号的选择虽然更考究了点,但也只是更偏好选择有美好寓意的字词命名,并不像谥号、庙号那样有一套可参考的标准。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有趣的地方,比如魏晋南北朝的陵号多采用双字美号,西晋帝陵称“某阳陵”,东晋称“某平陵”,南齐称“某安陵”,刘宋和萧梁称“某宁陵”。

此外,也有几个朝代选择同一个陵号的情况,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定陵,有六座,分别为东吴景帝孙休、北魏孝闵帝元诩、北周宣帝宇文赟、唐中宗李显、明神宗朱翊钧和清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定陵以下,还有五座泰陵、四座康陵、四座庄陵、四座景陵、四座昭陵。

从保护情况上来看,统计的160座帝陵中,绝大多数或被盗、或毁于战火、或匿迹不可考。其中确认未被盗的仅有秦始皇陵,隋文帝杨坚的泰陵(存疑)、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存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陵、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清朝盛京二陵、顺治帝孝陵、除光绪帝崇陵外的清西陵诸陵。

另外也有部分帝陵在建国后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绝大部分都是意外现世且确认被盗后进行的抢救性发掘,例如2006年发现,2008年发掘的安阳西高穴村曹操墓。只有明神宗的定陵是在保存完好的情况下被发掘的,这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因而在此之后,对帝陵的考古工作慎之又慎,非必要不发掘成为共识。

定陵考古

接下来我们按照时间线具体聊聊各朝各代的帝陵。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陵,秦始皇陵无疑是帝陵中最引人注目的那一座。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区东郊的骊山北麓,尽管通过现代技术的勘测,秦始皇陵的地宫保存完好,没有被盗的迹象,但这并不代表始皇陵的其他部分能幸免于难。在历史上,秦始皇陵遭受过数次大规模盗掘,参与者有项羽、西汉末年的赤眉军、后赵石虎、五代军阀温韬、民国军阀刘镇华。

秦始皇陵

西汉14帝,有帝陵11座,两位少帝和海昏侯被废,无帝陵。西汉11座帝陵中,有9座位于长安之北的咸阳原上,从东到西依次为景帝的阳陵、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哀帝的义陵、元帝的渭陵、平帝的康陵、成帝的延陵、昭帝的平陵和武帝的茂陵。文帝的霸陵和宣帝的杜陵则在长安之南的白鹿原和少陵原上。文帝是想和自己的生母薄太后近一点,宣帝则是想和自己的发妻许平君葬在一起,细想一下还是挺让人动容的。

另外关于西汉帝陵还有一项特殊的制度,即陵邑制度。刘邦建立汉朝之时,天下半数郡县都在异姓诸侯王和地方豪强的掌控中,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避免地方势力尾大不掉,刘邦在生前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将六国大族、地方豪强、功臣勋贵强行迁入关中,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直接被刘邦安排来给自己守陵,而这批守陵人生活居住的地方就被称为陵邑。高祖刘邦之后,惠帝、文帝、景帝、武帝等都设有自己的陵邑,直到元帝、成帝时期,陵邑制度才因为皇权的不断衰退而被迫停止。

汉兴,立都长安,徙齐诸田,楚昭、屈、景及诸功臣家于长陵。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汉书·地理志》

不过陵邑制度虽然停止了,但西汉素来有厚葬的传统,不仅皇后可以单独起一座陵寝,帝陵周围还陪葬有众多的宗室贵族和文武功臣,例如武帝茂陵旁边的卫青墓和霍去病墓。也正因此,西汉帝陵早在新莽末年就被赤眉军盗毁殆尽,据说光茂陵一处的陪葬品,赤眉军挖了十天连一半都没挖完。另有传言称汉文帝力行薄葬,故其陵寝并没有被赤眉军破坏,但经过考古勘测,霸陵早已被盗,至于盗墓贼是谁,就不得而知了。

“发掘诸陵,取其宝货,遂污辱吕后尸。凡贼所发,有玉匣殓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秽。”《后汉书·刘盆子传》

而如今考古发掘的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西汉贵族墓为海昏侯墓和中山靖王墓,海昏侯就是那个当了27天皇帝就被霍光废了的刘贺,中山靖王则是汉景帝的儿子,刘备的先祖刘胜。

海昏侯墓出土的金币

东汉14帝,有帝陵12座,北乡侯刘懿、少帝刘辩被废,无帝陵。东汉12座帝陵都位于洛阳周边,分为北兆和南兆两个区域。

北兆域位于邙山,有五座帝陵,分别为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顺帝的宪陵、冲帝的怀陵、灵帝的文陵。俗话说,“生在苏杭,死在北邙”。邙山无疑是帝王陵寝最多的地区,后面还会提及,这里就不展开了。

南兆域位于伊水之南万安山下,有六座帝陵,分别为明帝的显节陵、章帝的敬陵、和帝的慎陵、殇帝的康陵、质帝的敬陵、桓帝的宣陵。汉献帝禅位后,被曹魏封为山阳公,死后以天子礼葬于山阳县,即今天的河南修武,陵号禅陵(满满的嘲讽)。

另外,位于孟津白鹤镇铁谢村的刘秀坟,过去一直相传为光武帝的原陵,但近年考古发现,真正的原陵应该是送庄的大汉冢,大汉冢周围还有二汉冢、三汉冢、刘家井大冢、朱仓大冢、朱仓升子冢等数座东汉帝陵,与东汉北兆域帝陵相对应,黄河边的刘秀坟应该另有其主。

和西汉帝陵一样,东汉12陵也无一幸存,基本上都毁于战火或被盗。盗墓小说中经常把曹操列为盗墓行业的祖师爷,还设立了“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专门盗墓的职位。但关于曹操盗墓一事,仅见于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文,有很大可能是袁绍为讨伐曹操故意编造的内容,正史中并未有记载。到是董卓出逃洛阳时,不仅一把火烧了洛阳,还洗劫了东汉诸陵,逃到长安后,又把好不容易修缮的西汉诸陵给挖了,相传汉武帝的尸骨都被挖了出来,要我说盗墓贼就应该认董卓当祖师爷,都不得好S。

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遇隳突,无骸不露。身处三公之位,而行桀虏之态,污国虐民,毒施人鬼。《为袁绍檄豫州》

初平元年二月,乃徏天子都长安。焚烧洛阳宫室,悉发掘陵墓,取宝物。《三国志·董卓传》

三国共12帝,有帝陵6座,曹芳、曹髦、孙亮三人被废,曹奂、刘禅、孙皓三人亡国称臣,无帝陵。见识过汉末乱世的曹操,担心自己死后也会落得个两汉诸帝一样的下场,于是留下遗诏,不封不树,不修陵园,不建神道,即使是地面上的祭祀建筑,也在曹丕登基不久后毁掉,可尽管如此谨慎低调,2008年安阳西高穴村曹操墓重见天日之时,随葬珍宝也早被盗窃一空。

曹操墓

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桑、霍为我戒’,不亦明乎?

——曹丕《终制》

除了曹操的高陵,曹丕的首阳陵在洛阳偃师的首阳山中,具体位置已不可考。曹叡的高平陵相传位于汝阳茹店村,也有说高平陵在万安山的,都未证实。刘备的惠陵相传就在成都武侯祠,也有说在奉节的;孙权的蒋陵疑似在明孝陵的梅花山下,孙休的定陵疑似为安徽当涂的“天子坟”。

两晋共18帝(含司马懿父子三人),有帝陵15座,怀帝、慜帝为匈奴所害,东晋司马奕被废,无帝陵。西晋五座帝陵都位于邙山一带,但只有司马昭的崇阳陵和司马炎的峻阳陵有具体的位置,分别位于偃师杜楼村枕头山墓地和南蔡庄峻阳陵墓地,其余三帝的陵寝应该也在附近,但具体位置还不清楚。

位于南京的东晋帝陵,主要分为三个陵区,元帝的建平陵、明帝的武平陵、成帝的兴平陵、哀帝的安平陵位于鸡笼山,康帝的崇平陵、简文帝的高平陵、孝武帝的隆平陵、安帝的休平陵和恭帝的冲平陵位于紫金山,穆帝的永平陵位于幕府山。十座帝陵中,目前发现的只有三座,且只有一座是确定身份的。(南京大学北园东晋大墓-东晋前期四帝之一、幕府山汽轮电机场东晋大墓-穆帝、富贵山东晋大墓-后期三帝之一)

南朝共27帝,有帝陵15座,集中分布于南京、镇江一带,其中刘宋五座帝陵和南陈三座帝陵位于南京,南齐四座帝陵和南梁三座帝陵位于镇江丹阳。由于南朝帝陵同样属于不封不树的那类且普遍被盗,现在只能通过遗存的麒麟石刻来确认陵墓的位置。

南京地区主要有江宁区的麒麟铺墓(宋武帝)、石马冲墓(陈武帝)、方旗庙失考墓;栖霞区的灵山大浦塘墓、狮子冲墓;雨花台的罐子山墓(陈宣帝)、宫山失考墓,至于墓主身份,虽有推测但大都无法证实。此前有学者认为栖霞区的狮子冲墓为南陈文帝陈蒨之墓(国保标:陈文帝永宁陵),但最近在遗址中新出土了南梁武帝时期的砖块,因而陈文帝永宁陵的说法只能推翻。

南齐南梁两朝皇族皆出自兰陵萧氏,故两朝帝陵都当时的南琅琊郡,即今天镇江丹阳地区。和宋陈两朝一样,齐梁帝陵大多也无从可考,只发现了遗存的麒麟石刻,然后以此反推帝陵位置。

隋朝共三帝,有帝陵三座。隋文帝的泰陵位于陕西杨凌高新区,因为隋文帝姓杨,人们就把泰陵一带称为杨陵,直到1997年设立高新区时,改成了壮志凌云的“凌”。隋炀帝被部下弑杀,尽管唐朝后来以天子礼重新安葬了杨广,但并没有陵号。而且根据2013年的考古发现,隋炀帝墓实在寒酸,主墓室长宽不到四米,陪葬品也十分有限。恭帝杨侑为李渊扶持的傀儡皇帝,禅位后不久就被弄死了,葬于庄陵,位于乾县乳台村。

江苏扬州 隋炀帝(左)和萧皇后(右)合葬墓

唐朝共21帝,有帝陵19座,少帝李重茂在唐隆政变中被废,无帝陵。哀帝李祝的温陵为王陵。除唐昭宗李祝受朱温裹挟迁都洛阳,死后葬于偃师,余下唐18陵皆位于关中渭北六县。并且从唐太宗的昭陵开始,唐朝帝陵大多选择“依山为陵”,例如唐太宗葬于礼泉九嵕山、唐高宗和武则天葬于乾县梁山、唐玄宗葬于蒲城金粟山。而提到唐朝帝陵,就不得不提巨盗温韬,唐关中十八陵大多毁于其手。

温韬本是个地痞无赖,年轻时就落草为寇,后在唐末乱世中,靠着一手卖主倒戈的本事,搭上了朱温的贼船,被任命为耀州节度使,镇守关中地区。在此期间,温韬为筹集粮饷和满足个人欲望,将除乾陵外十七座唐朝帝陵悉数盗掘。尽管最新考古勘测发现,唐太宗昭陵墓室保存完好,可能并未被盗,但史书上说的有鼻子有眼的,实在难下定论。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新五代·杂传》

五代共14帝,有帝陵9座。其中后梁朱温的宣陵、后唐李存勖的雍陵、李嗣源的徽陵和后晋石敬瑭的显陵位于洛阳周边,后汉刘知远的睿陵、刘承祐的颍陵位于许昌禹州,后周郭威的嵩陵、柴荣的庆陵、柴宗训的顺陵位于新郑郭店。

两宋共18帝,有帝陵15座,南宋末年三位小皇帝无帝陵。北宋帝陵位于郑州巩义,葬有宋太祖赵匡胤以下八位皇帝,南宋帝陵位于绍兴越城,葬有宋徽宗和宋高宗以下六位南宋皇帝。一个有趣的地方是,宋徽宗作为北宋皇帝却葬在了南宋的皇陵中,而徽宗的儿子钦宗却又葬在了北宋皇陵。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

众所周知,北宋灭亡后,徽钦二宗北狩,中原地区也为金人占领,1141年宋金议和后,先死的徽宗有幸借着议和的机会被送回,安葬在绍兴,享受子孙的祭祀供奉,而多活了几年的钦宗虽然最后和北宋历代先帝葬在一处,但巩义皇陵早在靖康之难中就被金兵和伪齐刘豫盗掘毁坏,不复当年。当然,南宋皇陵最终也是一个结局,甚至更惨。

浙江绍兴,宋六陵

南宋灭亡后,蒙元江南释教都总统杨琏真伽,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先后盗掘南宋皇陵及宗室大臣墓穴101个,甚至还挖出宋理宗的尸体,将其倒挂,撬走口中的夜明珠,沥出体内防腐的水银,之后还将理宗的头骨做成酒杯取乐。

辽金两朝共有帝陵14座,辽帝陵位于辽宁北镇和内蒙古赤峰一带,全部被盗,无一幸免,1991年发掘了墓室结构较为完好的辽圣宗耶律隆绪的永庆陵,仅出土了部分石刻哀册。

辽圣宗永庆陵哀册:“文武大孝文皇帝哀册”

金陵位于北京房山韩村河,明朝末年,因与后金的作战屡次失利,大明朝廷就把金朝的帝陵给刨了泄愤。清朝建立后,顺治和康熙都曾下令重新修缮金陵,但最终还是在清末民初的乱世中被盗毁。

北京房山,金陵遗址

元朝盛行秘葬,不设陵墓,故无帝陵。明朝16帝,有帝陵14座,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位于南京,其余十三座位于北京昌平。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无帝陵。明代宗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被降为郕王,死后以亲王礼葬于北京西山。

北京延庆 明十三陵

清朝入关后,为安抚人心,不仅对明帝陵严加保护,康熙帝甚至还亲自前往明孝陵祭拜朱元璋,因而明代帝陵无一被盗,除定陵考古发掘外其余都保存完好。定陵考古绝对是中国考古的一次重大失误。不仅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十年动荡中,还发生了焚烧明神宗尸骨的惨剧,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清朝共12帝,有帝陵11座,分为盛京三陵、清东陵、清西陵三个陵区。

盛京三陵为努尔哈赤的福陵、皇太极的昭陵和埋葬满清六位先祖的永陵,因实行满洲传统的火葬,即遗体和棺椁一起火化再埋入陵寝,所以三陵没有被有心人惦记,保存完好。

清东陵位于河北遵化,有顺治的孝陵、康熙的景陵、乾隆的裕陵、咸丰的定陵和同治的惠陵,除顺治帝的孝陵实行火葬没有被盗外,其他四陵皆毁于东陵大盗孙殿英和近代其他土匪盗贼,乾隆、慈禧等人的遗骸更是被掘出,散落一地。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有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清西四陵中,崇陵于1938年被盗,其余诸陵保存完好。1980年,考古人员对崇陵进行了保护性清理,后通过对光绪残留的头发进行鉴定,证实光绪死于砒霜中毒,并非清廷所说的病逝。

末代皇帝溥仪在新中国建立后,成为一名普通公民,死后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改开之后,溥仪遗孀李淑贤将其改葬至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紧挨着光绪帝的崇陵,也是满清遗老作妖,大清都没了,还搁那皇家陵园.....

0 阅读:1

地史小官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