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过年,亲戚朋友聚在一块,总是少不了聊聊传统和讲究。
去年初四,我去舅舅家吃饭,发现饭桌上没有饺子,取而代之的是一盘年糕和一碗汤圆。
我半开玩笑地问舅舅:“这年初四不吃饺子,难不成还是啥传统?
”谁知舅舅一本正经地说:“当然有讲究,初四不该包饺子,不然破财!
”还没等我多问,几位长辈就开始接二连三地科普起来,这些说法听着有点意思,也确实让人忍不住想深入了解。
我们常听长辈说,这些传统“不是迷信,讲究的是个好寓意”。
那么,大年初四到底有啥特别的讲究?
今天咱们一起来聊聊——1不包,吃2样,3不做,看看这些说法里有没有些道理在。
为什么初四不包饺子?
换换口味有新鲜感在很多人心里,饺子就是春节标配。
大年三十包饺子、初一吃饺子,这场景几乎年年都有。
但到了初四,为什么老人们却劝别忙活着包饺子呢?
舅舅解释说,这一天继续包饺子,叫“破财”,听着有点吓人,但仔细一琢磨却不难理解。
其实,这个说法背后更多是因为过年忙碌了好几天,包饺子确实又费时又费力。
过年这几天家家户户都吃得挺丰盛,饺子虽然好吃,但天天顿顿吃也容易腻。
初四这天,不如换个口味,吃点别的,让过年餐桌也“翻新”一下,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犒劳”,更是一种对新年的期待——寓意着生活丰富多彩,不一成不变。
所以,有没有饺子倒无所谓,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毕竟年还没过完,大家都希望过得顺顺当当、轻轻松松。
初四要吃年糕和汤圆?
寓意哪两个“好彩头”?
一边放下“饺子”,另一边饭桌上却多了两样东西:年糕和汤圆。
年糕,听名字就透着吉祥意头——“年高”,寓意着一年更比一年高。
在传统观念里,这种说法有点像给新年立个好彩头,希望大家的日子、工作、收入,都像年糕一样“步步高”。
而且年糕软糯香甜,蒸、煎都好吃,特别是煎得外皮微微焦脆的时候,连小孩子也爱不释口。
再来说说汤圆。
在过年这个讲究团圆的节日里,汤圆的寓意也非常贴切——团团圆圆。
初四吃汤圆,据说不仅象征家庭和美,还代表新的一年人际关系能够更和谐。
汤圆馅儿五花八门,从芝麻到花生,再到水果口味,挑喜欢的吃就好。
仔细想想,传统里讲究的“吃什么”,其实并不是迷信,而是通过这样的仪式感,把祝福融入每一口饭菜,让大家更期待新年会有好彩头。
啥事不能做?
扫地、吵架还有重要决策都避开除了吃的有讲究,这一天“不做”的事也挺多。
第一个“不能做”的,就是扫地。
老一辈人总怕扫地扫走了财气,在过年这个讲究喜庆的时节尤其谨慎。
不过,扫地这件事其实也反映了另一个现实——过了腊月二十几,家里基本都大扫除了,年三十又重新拾掇一遍,初四这天确实没必要再折腾了。
不扫地也算一种偷得片刻清闲,让自己在忙碌的春节里稍微歇一歇。
第二个,是不做重要决策。
过年的气氛太热闹,大家往往沉浸在放松和团聚中。
这种时候,一些重大决策可能因为疏忽或情绪影响,做得不够周全。
初四这天,反倒建议啥重要的事先放放。
等年过完了,心情平静下来了再动脑子,结果可能会更好。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不吵架。
大过年的,一大家子好不容易齐聚一堂,图的不就是热热闹闹、和和气气吗?
初四这天如果吵架,一来影响了节日的氛围,二来也容易给新年的“运势”开个不好的头。
小事忍忍,大事缓缓,相信大部分矛盾都能在过年后解决。
这些“不做”的规矩,看似“老派”,却有点生活的智慧在里面,不得不感叹传统里的“人情味”。
这些传统背后,是老辈人对好日子的期盼聊了这么多,你会发现,初四的“1不包,吃2样,3不做”其实并没有复杂的道理。
它更像是一种生活哲学,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感,提醒我们珍惜过年的氛围和家人相处的时间。
我们遵循这些讲究,不是因为害怕“犯忌讳”,而是希望用这些有趣的传统,表达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待。
有时候,传统就是这样,在简单热闹的日子里,赋予平常事物更多美好的寓意。
无论时间怎么变化,这些小小的讲究依然藏着智慧与温暖。
不管你今年是吃年糕还是汤圆,或者家里有没有饺子,都别忘了,它们的意义,是让我们把好日子的盼头带进新一年。